缩略图

小学语文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作者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兴泉镇文乐村小学 6748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传承文化、塑造人格的育人使命。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和家校沟通的桥梁,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家校合作实践中存在形式化、碎片化等问题,亟需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家校协同育人沟通机制的创新策略

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保障。小学语文班主任需要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沟通网络,促进家校间的良性互动。数字化沟通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专用APP 等工具,建立即时高效的日常沟通渠道。这些平台不仅可以用于事务性通知,更可以分享语文学习资源、展示学生作品、传播教育理念,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沟通要避免信息过载,班主任应当做好内容筛选和整合,确保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

定期主题式家长会是深化家校协同的有效方式。与传统的通报式家长会不同,主题家长会聚焦特定语文教育议题,如"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等,通过专家讲座、经验分享、互动研讨等形式,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度和专业素养。班主任可以根据语文教学重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设计系列化主题,形成持续的专业引领。

个性化沟通是家校协同的重要补充。班主任要通过家访、个别约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特别是在语文学困生转化、特长培养等方面,个性化沟通能够帮助制定更精准的家校协作方案。沟通中要注重倾听家长意见,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而非单向指导。

家校沟通还需要注重文化引领。班主任可以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庭教育微课等形式,系统传递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例如,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阅读问题,可以分学段推荐书目,指导亲子共读方法,逐步构建学习型家庭文化。这种文化层面的沟通,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家校协同的质量和深度。

二、家校协同育人活动设计的实施策略

活动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班主任需要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协同教育活动。阅读类活动是语文家校协同的重点。班主任可以组织"家庭阅读挑战赛",制定分阶段的阅读目标,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的家庭延伸机制;举办"亲子读书分享会",为家庭阅读成果提供展示平台。这类活动将课堂阅读教学与家庭阅读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持续的阅读促进机制。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家校协同优势。班主任可以围绕传统节日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如清明诗文创作、中秋家书写作、春节民俗调查等,引导学生在家庭中观察、体验传统文化,再回到课堂进行深化和提升。这类活动既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又促进了文化传承,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践性语文活动特别适合家校协同开展。班主任可以设计"生活中的语文"主题实践活动,如社区用字规范调查、家庭故事采编、广告用语分析等,由家长协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这类活动打破了课堂边界,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本源,同时也让家长直观了解语文学习的实践价值。

综合性展示活动是检验和提升协同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语文学习成果博览会",展示学生的写作集、阅读笔记、研究报告等作品,邀请家长参与观摩评价;还可以策划班级文艺汇演,将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等与家长才艺展示结合,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成果展示平台,更强化了家校教育共同体意识。

活动设计要注重序列性和发展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能力特点,设计难度递进、形式多样的活动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参与条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时间安排合理适度,确保家校协同的可持续性。班主任还应建立活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不断优化活动设计。

三、家校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家校协同育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班主任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维指标衡量的综合评价机制。评价主体上,要改变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引入家长自评、学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例如,可以设计家长参与度评价表,由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建立家长委员会对班级家校协同工作的评议制度,形成多视角的评价反馈。

评价内容上,应当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过程性评价关注家校协同的日常实施情况,如沟通频率、活动参与度、资源贡献度等;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包括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增强、班级文化氛围的改善等。班主任可以设计家校协同档案袋,系统记录各项评价数据和材料。

评价方法上,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除了使用量表评分等量化方法,还应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式收集质性反馈。特别是对家校协同带来的学生成长变化,需要采用叙事性评价、作品分析等方法来全面把握。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写作中反映的家庭生活变化,评估家校协同的情感教育效果。

评价结果运用上,要建立良性的反馈改进机制。班主任应定期向家长反馈协同育人评价结果,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同时将评价结果用于优化班级家校协同工作方案,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对于表现突出的家庭,可以给予适当形式的表彰和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评价体系构建要特别注意导向性,避免将家校协同简单量化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频率,而应重点关注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评价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既全面反映协同育人状况,又简便易行,便于常态化实施。通过评价体系的正确引导,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健康发展。

四、结论

小学语文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新时代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三维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目标、资源和行动的有机协同,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创新沟通机制、优化活动设计、完善评价体系等实施策略,为模式落地提供了具体路径。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家校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郝红月.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实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24.DOI:10.27216/d.cnki.gysfc.2024.000413.

[2]王祥录.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的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5):178-180.

[3]张珍.家校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调适[D].华中师范大学,2023.DOI:10.27159/d.cnki.ghzsu.2023.0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