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协同路径研究

作者

仲小娟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如皋市高级技工学校)

引言

新时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职业教育育人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人才供给。然而在传统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下,育人的主体单一、育人环节脱节、育人资源分散,导致学生与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不匹配,无法培养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 三全育人” 的提出,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三全育人,即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模式[1]。职业素养培育的本质是三全育人的具体落实,三全育人又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育人目标相互融通。“ 三全育人” 和职业素养培育是相通的,能够打通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 堵点” ,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更好地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虽然国内外围绕三全育人、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还缺乏对两者协同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拟系统探析三全育人、职业素养培育协同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构建两者协同的可行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理论概述

(一)“ 三全育人” 的内涵

“ 三全育人” 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是“ 全员全程全方位” 的综合育人模式。全员育人是指教育涉及的人包括教师、行政、后勤等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全程育人指教育的连续性,入学后到毕业,根据学生的阶段要求设置育人目标,注重心理需求、成长需求。全面育人指教育的多元化,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培育综合能力。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职业素养是体现职业成功综合素质的集合,它涵盖了专业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精神面貌、职业行为习惯等,即个体适应职业环境、履职尽责、实现发展的能力[2]。职业道德是职业人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行业信誉和社会信任的保证;职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从业技能,需要与科技和产业发展相适应;职业精神是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职业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展现职业素养。

(≡)′′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

“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一脉相承,相辅相成。“ 三全育人” 为职业素养培育拓展空间:全员育人,每个教职工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培养,行政人员和学校后勤人员也以身作则,以自身作风培养学生;全程育人,使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大学的始终,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每个阶段的育人内容都包含职业素养的培育;全方位育人,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合作,为职业素养培育开拓空间。职业素养培育又是“ 三全育人” 的目标和结果,“ 三全育人” 的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 三全”人才,职业素养是“ 三全” 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职业素养即具体落实育人目标。二者相互交融,只有“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相互结合,才能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三全育人"与职业素养培育协同的现状分析

(一)协同存在的问题

1.全员协同不足

从育人主体来看,教师群体存在“ 重技能、轻素养” 的现象。调查发现,63%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职业素养教育是“ 附加任务” 。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仅提供实习岗位,较少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行政后勤人员、家长等尚未全面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全员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2.全程协同脱节

职业素养培育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各教育阶段的衔接不够,入学教育只是进行简单的专业介绍,缺乏职业启蒙;教育教学阶段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内容过于零散,没有形成递进的培养模式;实习实践阶段的职业素养培育与课堂教学阶段的培育之间存在两类现象,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职场的能力;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与学前的培育阶段有不协调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契合企业人才的用武需求。

3.全方位协同不够

育人资源缺乏整合,校内课程、实训、文化育人载体没有形成合力。校企简单签署实习协议较多,深度产教融合项目较少。家校社联动机制不健全,家庭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素养培育的途径不多,未能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网络。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育人理念更新滞后

部分教师对“ 三全育人” 理念认识不足,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授层次,没有养成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习惯。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企联动动力不足。

2.协同机制不健全

没有统一的协同管理部门和运行规则,职责分工不明,沟通协调困难。缺乏激励制度,对教师、企业等参与主体协同育人的激励不够,不能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缺乏监督机制,对协同育人的成效缺乏科学的评价。3.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学校难以整合企业、社会资源,缺乏长效机制。信息化育人平台建设滞后,未能将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学校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师资、课程、实践基地等资源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协同育人的需要。

4.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偏重知识技能考核,对职业素养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和有效手段。未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企业、家长等主体的评价权重较低,无法全面反映协同育人效果。

三、“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协同路径构建

(一)全员协同打造多元育人主体共同体

1.强化教师育人主体作用

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理念直接决定着职业素养的培育成效,为此要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新入职教师参加“ 职业素养基础能力” 培训,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前沿研修班,将最新的职业准则融入教学之中。在课程设置上,鼓励采取“ 职业素养+专业知识” 双线融合模式,如在机械制造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和安全生产准则,使学生把握职业素养。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师育人考核机制,将职业素养成效纳入绩效考评,设立量化指标,通过多元评价对教师成果进行全面考核,鼓励表现优异的教师获得职称评定、评优等倾斜。

2.发挥企业导师作用

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企业导师人才库,遴选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对课程内容进行修订,使课程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可以增加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新兴业务。在实践教学中,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和学情监督,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职业礼仪、企业文化的讲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共同制定学生实训方案,企业导师通过职业素养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校应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指导学生从认识自我认知到明确职业目标,“ 理论教学+实践体验” 的方式,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测评自身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观和职业体验,了解职业,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关于职业素养的讨论,分享经验,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3]。同时学校应当为学生搭建职业技能社团、创新创业团队等平台,组织技能竞赛和创业路演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全程协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入学教育与职业启蒙

学校通过开展专业认知活动,包括专业认知讲座、请专家、校友、企业代表等走进新生,为新生介绍专业发展、就业方向、职业前景等,形成初步认知。组织参观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等,使学生实地了解职业环境,激发专业学习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规划,确立学习目标,同时进行职业素养启蒙教育,对新生进行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等基础教育,为职业素养的后续培养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

专业教师可根据每个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提炼职业素养要求,并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中。例如对于护理专业课程,要学习救死扶伤的的职业精神,学习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开设《职场沟通艺术》《职业创新思维培养》等课程,培育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思维: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培养职业技能、职场协作能力;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沉浸于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充分利用沉浸式教育,让学生进入虚拟仿真角色,体验职业过程,强化职业素养。

3.实习实践与职业能力提升

学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对口岗位对口专业。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标准,从职业技能、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工作成就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学生在竞赛中锤炼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抗压能力。引进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4.毕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引导

学校在毕业生毕业教育阶段应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咨询,开展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培训和简历制作等服务,指导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提高求职技巧;开展企业 HR 的职业生涯辅导讲座,分析人才需求趋势,并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发展指导。与毕业生建立校友联系机制,发挥示范作用,邀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现身说法,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提供就业机会与职业发展渠道,助力毕业生完成从学生身份向职场人的转变。

(三)全方位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

学校应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把职业元素融人校园环境建设中,比如在校园景观中设置职业名人雕塑、行业文化墙,在教学楼、实训楼展示前沿技术、企业案例、职业规范等标语,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开展职业文化活动,如职业技能文化节、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邀请企业策划创意,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鼓励学生组建专业相关的职业社团,组织技能交流、开展行业调研等,深化职业文化。

2.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建设

线上可搭建职业素养在线课程,以 MOOC、微课等形式建立优才在线课程平台,将职业道德模块、技能模块、规划模块等优质教学内容集合起来,满足学生的自主化学习需求;还可建立职业素养学习社区,方便学生共同学习,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企业导师在社区做好线上指导服务工作;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的推送,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同时增加智慧教室,沉浸式实训室,打造学习体验,建设职业素养培育中心,设立职业体验区、规划指导室与创新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

3.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家校建立有效顺畅的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家校互动 APP 等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职业素养发展情况,并获知学生在家的表现,形成合力共育。定期开展家长培训,通过教育专家、企业人士宣讲职业教育理念、素养培养方式方法等,提高家长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积极开拓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渠道,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获取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信息,调整育人目标、方向[4]。丰富社会资源,引进企业实习岗位、培训资源等,拓宽育人渠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案例分析:"三全育人"与职业素养培育协同的实践探索

(一)案例选取与介绍

本研究以某技工学院为案例。该校紧扣区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开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针对技工教育中职业素养培育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学校以“ 三全育人” 为指引,打造“ 产教融合、工学一体” 育人模式,成为区域技工教育典范。

(二)案例分析与启示

1.协同路径的具体实践

全员协同上,学校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技师、班主任、行业专家构成的育人团队。每年从合作企业选聘50 余名企业技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实训教学,将企业生产工艺融入课堂。如数控加工专业,企业技师每周3 次授课,传授精密加工技术。班主任联合企业 HR 开展职业规划活动,行业专家开设讲堂分享工匠精神,强化学生职业认同。

全程协同上,学校按学生成长规律,设计“ 入学认知—基础学习—技能提升—岗位实习—就业指导” 培养体系。入学开展企业体验活动,基础学习阶段开发《技工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校本课程,技能提升推行项目教学,岗位实习采用双导师跟岗制,就业指导举办职场训练营。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线改造项目,毕业后直接入职合作企业。

全方位协同上,在校内学校与企业共建 10 个实训场所,引入企业标准,实现教学与工作环境对接;开发线上线下育人平台,丰富学习资源。在校外,与 50 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订单班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全程参与育人。同时通过家长技能开放日、社区技能服务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平台。

2.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改革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 95% ,企业满意度达到 96% ,技能竞赛获奖人数年均 30%增长。经验总结:完善协同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制定制度;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要素融入培养全过程;创新育人模式,突出技能培养,强化实践与素养协同。该案例为技工院校育人改革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 三全育人” 与职业素养培育路径进行全面梳理,明确两者的理论内涵、相互关系及现存问题,提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育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