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苏春晖
八五六农场有限公司 黑龙江虎林 158418
面对寒地黑土区大豆生产中根腐病、孢囊线虫病、食心虫等病虫害高发态势,以及化学防治引发的生态风险和农药残留问题,黑龙江省创新构建"生态调控优先、精准干预协同"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立足寒地气候特点(无霜期短、春季低温高湿),以抗病品种科学轮作、天敌工厂化保育、智能监测预警及绿色药剂替代为核心,实现化学农药减量 50% 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 5% 以内。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局的规模化实践中,该技术同步提升大豆蛋白含量 1.5% ,促进黑土蚯蚓种群恢复至15 条/m²,为破解寒地大豆生产"减药增效"难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的核心支撑技术。
1 大豆常见病虫害
1.1 大豆常见病害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常见病害主要包括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灰斑病、菌核病和病毒病等,这些病害在不同生育期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根腐病在苗期高发,导致出苗率降低 20%-30% ;孢囊线虫病主要危害根系,重病田减产可达 50% 以上;灰斑病在结荚期多发,造成叶片早落和百粒重下降;菌核病在湿润条件下易爆发,导致茎秆腐烂和植株倒伏;病毒病通过蚜虫传播,引发叶片皱缩和结实不良。这些病害的发生与寒地特殊气候及连作障碍密切相关,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以治理。
1.2 大豆常见虫害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的主要虫害包括食心虫、蚜虫、红蜘蛛、豆荚螟和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等,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食心虫幼虫蛀食豆粒,导致商品率下降,严重时虫食率可达 30% 以上[1] ;蚜虫聚集在嫩梢和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传播病毒病,同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红蜘蛛在干旱条件下爆发,造成叶片失绿早衰;豆荚螟幼虫蛀食豆荚,导致籽粒残缺或霉变;地下害虫则危害幼苗根系,造成缺苗断垄。这些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如夏季高温干旱利于红蜘蛛繁殖)、栽培方式(连作加重地下害虫危害)及越冬基数密切相关,需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
2 绿色防控技术
黑龙江省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2.1 农业防治
黑龙江省大豆病虫害农业防治以源头控制为核心,采取"轮作-抗病-栽培-土壤"四位一体技术体系。通过与玉米、小麦等非寄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有效阻断孢囊线虫等土传病害的累积循环,降低地下害虫种群基数 30% 以上;同时重点推广抗孢囊线虫品种黑河 43 和耐根腐病品种绥农52,使主要病害发生率降低 40‰ 。在栽培管理上,严格把握适期播种(5 月上旬至中旬)并实施平衡施肥(有机肥 15-20t/hm2 配合减氮 20% ),显著提升植株抗逆能力。结合秸秆全量还田配合秋季深翻 30-35cm ,利用寒地冬季持续- ⋅30∘C 以下的低温环境,可有效冻杀 80% 以上的越冬虫卵和病原菌,实现病虫基数精准调控,为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2.2 生物防治
通过每公顷释放 30 万头赤眼蜂精准防控食心虫,配合田间种植向日葵、荞麦等蜜源植物,使瓢虫、草蛉等天敌种群密度提升 40% 以上,建立持续控害生态屏障。针对地下害虫,采用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制剂(用量 30kg/hm2 )进行土壤处理,防效达 65%80% ;叶部病害防控则喷施枯草芽孢杆菌(500 倍液),对灰斑病等防效超过 70‰ 。同时,选用 0.3% 苦参碱水剂和 0.5% 印楝素乳油等植物源农药替代化学药剂,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农药残留风险,使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 50% 以上,实现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治理[2] 。
2.3 物理防治
通过每公顷架设 20-30 盏太阳能杀虫灯,可有效诱杀豆荚螟、食心虫等鳞翅目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 40% 以上;同时悬挂 30-40 块黄色粘虫板,实时监测并诱杀蚜虫、飞虱等小型害虫,虫口密度降低 50%-60% ;配合每公顷设置 15-20 个食心虫性诱剂诱捕器,通过信息素干扰破坏成虫交配行为,使下一代幼虫发生量减少 65% 以上。该技术体系具有无污染、持效期长等特点,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0%-40% ,且对天敌安全,是实现大豆绿色生产的重要保障。
2.4 科学用药
基于物联网虫情监测数据,选用 5% 甲维盐微乳剂( 300mL/hm2 )、 2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g/hm2 )等高效低毒药剂,通过无人机飞防(施药液量 15L/hm2 )实现精准施药,较传统施药方式减少农药用量 30‰ 建立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轮换使用制度(如新烟碱类与拟除虫菊酯类交替使用),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降低 60% 以上。严格执行收获前 20-30 天的农药安全间隔期,经检测大豆籽粒农药残留合格率达 100% ,既保障防治效果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5 智能监测预警
依托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构建"监测-预警-决策"智能化防控体系。通过物联网虫情测报灯和智能孢子捕捉仪实时采集田间病虫害数据,结合气象站温湿度、降雨等环境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病虫害发生预测模型,准确率达 85% 以上。基于经济危害阈值(如蚜虫百株虫量 ≥1000 头、灰斑病病叶率 25% )实施精准防控决策,使防治时机较传统经验判断提前3-5 天,农药使用频次减少 40% ,防治成本降低 35%[3] 。该技术实现从"见虫打药"向"精准防控"转变,为大豆绿色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6 生态调控
在田边种植 3-5 米宽的波斯菊、万寿菊等驱虫植物带,通过其释放的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可驱避 60% 以上的迁飞性害虫;同时,在田间保留苜蓿等功能性杂草带(占比 5%-8% ),为瓢虫、草蛉等天敌提供栖息环境和替代食源,使天敌种群数量增加 40%-50% ,自然控害效能提升 35% 以上。该技术体系通过重构农田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0.8-1.2),实现了"以生态治虫"的可持续防控目标,为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3 总结
本技术通过"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体系,实现三大突破:病虫害防控效果达 85% 以上,化学农药减量 50% ,大豆品质显著提升。技术核心在于融合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生态智慧,构建了适应寒地黑土区的可持续防控模式。实践证明,该技术可稳定增产 15% 以上,亩增收超 200元,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未来将持续优化智能监测与生物防控技术,推动形成更高效、更环保的病虫害治理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折丽,强芳英,潘瑞祥,等.甘肃成县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5(4):78-80.
[2] 刘水声,刘倩倩.大豆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3):165-166.
[3] 陈卫星.大豆种植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河北农业,2024(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