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钟育静 冷雪娇

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四川省成都彭州市 611900 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四川省成都彭州市 611900

引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保障民生福祉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命题,作为守护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承担着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的重要使命,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效能[1]。当前,在新型检测技术迭代加速与消费者质量诉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基层检测机构既面临着提升服务能级的历史机遇,也遭遇着资源配置、技术适配、管理创新等多维度的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检测模式的路径依赖,构建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相匹配的检测服务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基础设施配置滞后

首先,基层检测机构的定量检测设备配置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存在显著落差,核心检测设备迭代速度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标准,且多数基层机构检测能力范围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行业需求,直接导致检测结果可信度降低。其次,村镇定性快检设备的配置也难以满足日常检测需求,尤其在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期常出现设备超负荷运转现象。以上情况已构成质量安全监管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

人才队伍呈现出"双低双缺"的典型特征,即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兼具检测技能与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且现有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落后于检测技术发展,部分从业人员仍依赖传统经验开展检测工作。更为关键的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新入职技术人员往往将基层岗位视为职业跳板,这种人才梯队断层现象严重制约着机构可持续发展。

(三)质量管控体系失范

标准化操作流程尚未全面普及,从样品采集到报告出具的全流程存在操作规范差异,检测过程缺乏有效监控手段,原始记录管理不规范导致数据追溯困难。质量控制手段相对单一,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常态化运作,部分检测项目存在结果偏差风险,这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削弱了检测数据的权威性。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

传统纸质化作业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检测数据分散存储导致信息整合效能低下,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尚未渗透至业务全流程,远程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等数字化功能存在应用空白。与市场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不畅,形成"信息孤岛"效应,既制约着监管效率提升,也影响着检测服务的即时响应能力[2]。

二、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梯度化设备保障体系

针对基层检测设备迭代滞后的现状,需建立分级分类的资源配置机制,省级层面应主导制定检测装备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不同层级机构的设备配置基准,通过转移支付保障基础设备采购,市县两级配套建立设备更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快检设备和冷链运输装备的配置。同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检测设备共享网络,依托重点实验室构建区域性检测服务中心,实现高价值设备的集约化使用,并同步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使用效能的动态监测[3]。

(二)完善人才引育长效机制

破解人才困局需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完整生态链,建立高校与检测机构定向培养机制,在涉农院校增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特色专业。同时,实施技术骨干与行业专家的双向流动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赴省级机构跟岗实训,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单设农产品检测职称序列,将现场实操能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开发覆盖采样、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的模块化课程,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技能提升平台。

(三)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标准化建设应贯穿检测业务全流程,制定涵盖采样规范、检测方法、数据管理等环节的操作规程,重点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引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异常预警[4]。同时,建立检测结果交叉验证机制,定期开展实验室间比对试验,进一步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检测报告存证中的应用,构建不可篡改的数据溯源链条,并注意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四)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化转型需突破传统作业模式,构建"端-网-云"协同的智能检测体系,开发集成任务调度、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功能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检测业务的全程电子化。另外,还应部署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控检测环境参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提升异常数据识别能力,进一步打通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接口,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检测等环节的质量安全数据库;推广检测结果二维码溯源系统,使消费者能够即时获取农产品质量信息,倒逼检测服务提质增效[5]。

结语

未来,随着新型检测技术应用边际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基层检测机构有望突破传统科层制束缚,通过纵向贯通的质量数据链与横向协同的多元共治网络,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从末端检测向全程管控的范式转换,最终形成与乡村振兴战略适配的新型质量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谢嵘.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探讨——以林周县为例 [J]. 西藏农业科技, 2025, 47 (01): 113-118.

[2]刘忠建.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5, 15 (02): 74-76.

[3]张桂程,周颜.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难点与对策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 (03): 118-120.

[4]刘德侠.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气相色谱分析法的运用分析[J]. 河北农机, 2025, (02): 106-108.

[5]周文兰.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及对策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01): 163-165.

作者简介:

钟育静(1987-3 月),女,四川成都,汉,大学本科,专业技术10 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主要从事农残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