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王枭 吴承玲 苑振涛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云南昆明650051)
摘要:课程思政是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例,针对课程思政实施中面临的四重现实梗阻——价值认知失序、教学主体能力断层、教学内容载体开发迟滞及评价机制虚化,提出“四维联动”改革路径。通过构建“价值重构-师资建设-资源开发-评价创新”协同机制,重点围绕三重映射框架设计目标图谱,依托校企双导师组群开发技术复杂度与思政融合度匹配的案例资源,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载体,并建立“格式塔”全过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表明,该路径有效促进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度耦合,为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问题与对策;先进制造技术
一、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其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起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2]。
相较于通过独立思政课程实施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更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向同行。这种隐性育人模式的改革,对破解传统思政教育“孤岛效应”[3]、解决政治理论灌输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具有显著意义。特别是在涉及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作为展现“大国重器”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其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工程师具有独特价值[4]。当前学界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方面已形成“原则-方法-评价”的完整框架,但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实践转化环节仍存在显著的研究空间[5]。
前期研究表明,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在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矛盾:其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化”与“思政课程化”的辩证关系理解偏差,导致教学实践中存在标签式植入现象[6];其二,传统工程师培养范式与“新工科”价值观引领要求之间的适配性不足,尤其在技术伦理培育层面缺乏有效路径;其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产业思政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教学实践要素。这些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着课程思政“如盐入水”育人效果的形成。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改革试点,通过构建“OBE-PBL”双循环教学模式,将红色工匠精神培育深度嵌入先进制造技术知识体系。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建立“专业成就-国家战略-个体价值”三重映射关系,既可破解技术伦理教育的悬浮化困境,又能有效提升工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本文着重探讨课程思政元素与先进制造技术教学目标的耦合机制,以期为机械类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梗阻
基于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问卷调查(N=178),当前本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四重系统性挑战,其内在张力严重制约着“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1)价值认知层面的概念交叉失序
既有实践暴露出明显的思政目标漂移现象,源自对政策文本的误读与学理研究的失焦。53.37 %的受访教师将“学时增加思政内容”等同于课程思政建设,28.09 %的学生将思政元素机械理解为“时政要闻植入”。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三类典型异化: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技术优势解读异化为地方招商引资政策宣讲;将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与地方GDP数据进行简单关联;存在刻意为每个知识点匹配思政资源的强制映射倾向。这种违背认知规律的实践,本质是对“零和博弈”认识框架的路径依赖。
(2)教学主体层面的能力结构断层
纵向追踪云南省机械类专业教师发展轨迹发现,其教学能力阶梯存在关键断层:40-45岁教师群体虽具备工程技术实践经验(人均企业工作经历2.8年),但教育学系统培训率仅11.2%;青年教师(<35岁)教育学受训率达63.5%,却普遍缺乏工程伦理实践感知。这种“双滞后”现象直接导致:教师在逆向工程案例教学中,仅限于技术原理阐释,未能延伸至知识产权伦理探讨;在讲授3D打印技术时,89.5%的案例仅停留在技术优势阐述,未渗透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性思考。
(3)教学内容层面的载体开发迟滞
对2019-2025年CNKI收录的600余个工程类课程思政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载体开发存在显著结构性缺陷:涉及“两弹一星”等传统思政资源占比达61.5 %,而面向“芯片光刻”、“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的本土化案例仅占7.8 %;13.4 %的案例存在技术伦理教育缺失,如讲解工业机器人时回避“机器换人”的社会影响;更严重的是,76.3 %的教学设计采用“理论课+思政扩展”的拼接模式,未能构建符合技术认知规律的“螺旋上升”浸润路径。
(4)教学评价层面的反馈机制虚化
现行评价体系呈现“三脱离”特征:近一半试卷仅在末尾设置开放式思政论述题,违背过程性评价原则;实践课程评价指标中,技术合格率占比过大,工匠精神维度考察极少;更关键的是,绝大部分课程的督导评价仍沿用传统教学观测点,导致督导反馈出现典型错位。这种价值评判尺度与培养目标的错配,严重削弱持续改进动力。
三、《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的协同对策研究
基于OBE-PBL教学模式的价值耦合逻辑,本研究提出“四维联动”的改革路径(见图1),重点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认知失序、主体能力断层、载体开发迟滞及评价机制虚化等问题,构建有机械工程学科特色的思政赋能范式[7]。
(1)价值重构维度:构建动态螺旋的目标图谱
建立“技术溯源-角色定位-伦理觉醒”三重映射框架。通过分析关键制造技术的发展阶段(如智能装备国产化突破),引导学生理解从“操作者”向“创新者”的价值跃迁。结合工业机器人伦理失范案例(如特斯拉工厂工伤事件),开展“技术双刃剑”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构建“制造业演进周期-国家战略需求-个体职业发展”三轴坐标体系,并基于技术成熟度曲线设计教学项目。例如,在分析光刻机研发困境时,将ASML的市场垄断格局与《瓦森纳协定》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国家所需即科研所向”的价值判断标准。
(2)师资建设维度:打造协同赋能的教师队伍
实施“教育学补丁计划”,面向工程技术背景教师开发定制化培训模块,包括案例教学法(哈佛模式)与工程伦理教学设计(MIT模块)等核心能力,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16学时的专题培训。构建“双导师动态组群”,基于“技术复杂度×思政融合度”矩阵(见表1)匹配校企导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例如,在3D打印医药应用案例中,企业工程师负责技术参数解析,高校教师同步讲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责任伦理。
(3)资源开发维度:建设虚实融合的载体体系
构建“卡脖子技术案例库”,围绕《科技日报》公布的35项关键技术清单,以技术代差(3-5年/5-10年)分类开发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数控系统时,嵌入沈阳机床i5智能机床断贷危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教学引入“情景仿真教学沙盒”,构建智能制造虚拟产线,并设置突发事件决策节点(如生产数据泄露的应对策略),使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构建伦理决策树。该模式已在刀具失效分析模块试点,学生操作满意率达83.6%。
(4)评价创新维度:构建闭环驱动的质量体系
建立“格式塔”评价模型,从认知(Knowledge)、态度(Attitude)、实践(Practice)三大维度设计三级指标(见表2)。例如,在高速铣削实训中,除考核加工精度(误差±0.01mm合格率)外,还记录学生切削参数优化次数,以衡量其工匠精神中的持续改进意识。推行督导评价“对标改造”,依据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全球背景认知”和“专业伦理判断”纳入督导考察点,并提升其权重(由5%增至15%)[8]。同时,教研室开发《思政教学能力雷达图》(见图2),帮助教师精准诊断四大核心能力的短板,优化教学策略。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系统性构建了以“四维联动”为核心的协同对策体系。通过重构技术伦理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融合的目标图谱、创新校企双导师协同的师资培养模式、开发聚焦“卡脖子”技术的情景化教学案例,以及完善闭环驱动的质量评价机制,成功破解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价值悬浮、载体单一、评价失准等问题。改革试点表明,该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伦理认知和技术报国意识,在课程实训模块中实现了工匠精神与技术能力的同步培养。研究成果为同类型课程打破思政教育“孤岛效应”、推进工学深度融合的价值观引领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08-14.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江帆,张春良,刘征,等. 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3): 175-179.
[5]张华.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20.
[6]马涛,张娟秀.研究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6(S01):37-38.
[7]刘萌,郑煊.OBE模式结合PBL教学法实现地方高校教育范式转变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34(3):6.
[8]Anwar A A, Richards D J. Comparison of EC and ABET accreditation criteria[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8,144(3):6018001.
【作者简介】王枭(1991.07-),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
【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内涵建设项目:高职本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焊接结构制造技术与装备课程为例(编号:2021KS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