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高效履职路径研究

作者

贺玉焕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 西城 邮编100033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支柱与基石,其主要负责人职责履行,不仅承载着引领企业发展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使命,更关乎助推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与民族产业的振兴。对此,本文重点围绕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如何高效履职展开思考,深度解析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职责的核心要素,并构建一套系统性的策略框架,阐释高效履职的有效实践路径,旨在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高效履职

一、把握职责内涵

(一)找准角色定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了“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20字”方针要求。其中,对党忠诚强调了政治立场和党性要求,勇于创新鼓励领导人员积极创新,治企有方要求领导人员具备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力,兴企有为期望领导人员能够带领企业取得显著成就,清正廉洁则是对领导人员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这一方针是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在国有企业的具体化,为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行为、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20”字方针,也为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如何履行好使命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新时期的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深刻领会好干部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牢牢把握肩负的责任,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勇于担当作为,把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要求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去,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二)强化责任担当

党和国家赋予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使命,主要分为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政治责任,是指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应承担的政治义务,确保国家意志和战略意图在企业贯彻落实。

经济责任,是指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在经济发展中应承担的经济任务,主要是指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对所在企业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所承担的责任。这一责任要求国有企业必须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是指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通过参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项目,致力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改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既是企业发展的领航者,也是国家利益的守护者,需清晰认识自身的角色与职责,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二、高效履职策略构建

(一)提升战略思维,擘画长远蓝图

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成功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从生存走向卓越的核心引擎。高效履职则要求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具备卓越的战略思维、超凡的战略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动态以及市场趋势,科学地规划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蓝图。通过深入分析、科学预测,既立足企业当前实际,又着眼长远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与具体举措,引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战略管理成熟度每提升1级,股东回报率增加18%。在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战略导航作用愈发凸显。实施战略规划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平均可提升40%以上,且90%的百年企业具有持续迭代的战略管理体系。如:鼎和保险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聚焦新型电力系统保险,建立国内首个"新型电力系统保险研究中心",实现电化学储能保险市场份额达65%,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能源安全战略典型案例。中国电信积极应对5G时代竞争与数字化转型需求,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董事会治理结构,5G用户规模突破2亿,市场份额提升至28%,政企业务收入年增长率达40%。中国南方电网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运世界首个±8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成中老铁路供电跨境能源项目,助力区域能源互联互通,年提供可交易电量超50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比突破65%,供电可靠性连续6年居全球前列。

(二)优化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效率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高效运行的核心保障,而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其可以使组织不断规范运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组织创新能力,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塑造良性组织文化。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企业运营、发展、管理的掌舵者,在履职过程中,应致力于构建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不断优化标准化作业体系,运用PDCA循环持续优化流程节点,引入ERP、RPA等新技术工具,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资源调配和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实证研究显示,实施科学管理机制的企业,平均运营效率提升35%-50%,员工流失率下降28%。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管理机制创新已成为企业突破"效率天花板"的核心路径。有关案例显示,某制造企业实施标准化流程后,次品率降幅可达30%以上;某物流企业通过去除冗余审批环节,订单处理时间缩短58%;邮政某省公司通过RPA等技术工具研发智能排班系统,人力成本降低23%;某工程集团通过数字化知识库建设,技术复用率从32%提升至67%;某金融机构构建包含32个风险指标的参数化模型,提前识别87%的信贷风险;某化工企业通过制定分级分类应急预案,在突发事故中的损失降低65%。

(三)强化创新驱动,塑造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创新不仅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可以驱动经济增长、拓展商业空间,而且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运营效率。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企业创新的领航者,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引进与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创造力,有效解决技术壁垒和“卡脖子”问题,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应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塑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领先地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R&D(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中文简称为“研发”)投入强度每提升1%,企业利润增长8.6%。麦肯锡研究显示,持续创新企业年均增长率比行业均值高4.2倍。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显示,中国中车高速磁悬浮列车攻克600km/h超导磁浮核心技术,系统国产化率达95% ,技术出口德国、日本等轨道交通强国。山东能源开发智能矿山系统,建立部署井下AI监管大模型,实时监测冲击地压风险,安全事故率下降72%,井下作业效率提高40% 。中国一汽研发智能制造体系 ,构建全流程数字孪生工厂,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8%,获评全球行业灯塔标杆工厂,单车制造成本降低23%。

(四)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企业改革是市场经济运营的产物,也是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竞争力,就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地去除不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因素,通过推进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率,进而有效保障国家利益、推动经济发展。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者,应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号召,勇于担当、敢于突破,深入推进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为企业发展开辟新通道、打开新路子。

实践证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革可有效释放企业潜能,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与活力,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家发改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典型案例集》(2023版)显示,中石化资产重组改革,剥离非核心业务,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25家战略投资者,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减少碳排放强度30%以上,取得2023年营收突破3.5万亿元、化工新材料产能跃居全球前三的改革成效。中国电信深化市场化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开放5G基站共建共享,推行"划小承包"的组织变革模式,将2.4万个基层单元转为利润中心,实现国内政务云市场份额达42%、用户规模突破4亿的改革成效,2024年入选全球数字经济百强企业。

(五)履行社会责任,共筑和谐社会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共筑和谐社会等民生工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履职过程中,应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日常运营之中,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如:河钢集团环保投入年均增长18%,建成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减少碳排放70%。祁门县国投集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样本,设立10亿元乡村振兴基金,开发"茶旅融合"特色项目,实现产融结合;实施"超额利润分享计划"的人才激励政策,核心团队年均收入增长40%,2023年资产规模突破50亿元,获评安徽省国企改革"双百企业"。上述两家国企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彰显了国企担当。

(六)持续学习提升,保持领导力

高效履职还要求企业领导人员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时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通过参加培训、交流研讨、基层调研、行业和社会调研等方式,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结语

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高效履职,既要深刻把握角色定位、责任担当的内涵,又要从战略、管理、创新、改革、社会责任以及持续学习等方面全面提升领导力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国有企业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进而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