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与成效分析
赵丽萍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天津市 30190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度科研课题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BZXX59)
摘要: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五育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要。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易产生情绪波动和适应障碍。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推动育人目标协同实现。本文探讨从融合理念、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和支持机制等方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社会适应与职业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育融合;实践模式;成效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承担着更高使命,中职教育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更要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面对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关键。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逐步展开,但仍存在课程体系、内容拓展、教学方法等短板,难以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本文探讨在“五育融合”框架下,构建系统、针对性且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一、以德育为引领实现心理教育价值塑造与道德认同的统一
在五育融合中,德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基石,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认同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心理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许多学生在职业认同、人生规划、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模糊或弱化的现象,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意识较弱,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迷失方向。这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德育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还能在行为层面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嵌入心理教育模块,如“责任与担当”“情绪与控制”“自律与成长”等专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对道德认同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推动德育目标在心理层面的落地。
此外,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的育人作用也至关重要。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也是学生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引导者。通过建立德育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的师生关系链,教师可以更好地将道德认知内化到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帮助学生在情感认同中实现心理成长,进而提升其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通过构建这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使得德育教育能够在心理教育的支持下,真正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和道德认同的内化转化,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社会适应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以智育为平台促进心理认知与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加之较差的压力调节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学习倦怠、逃课、厌学等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背景下应当积极融入智育发展路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动力,进而实现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的双重提升。
首先,学校应从学生学习适应、目标设定、时间管理、学业规划等方面入手,设计具有引导性和操作性的课程内容。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学习心理辅导”专题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升其学习信心。课程内容可以包括情绪调节训练、思维方式重构、有效学习策略指导等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成就感。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情绪管理培训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调节负面情绪,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其次,学校应将心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设计,采用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将情绪管理、人际沟通、自我评价等心理要素融入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体会到心理机制的实际应用,形成知识学习和心理调节的双重成长路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学业挑战时,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还能够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智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发展,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还能通过心理调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在面对未来职场的压力和挑战时,学生能够凭借扎实的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与困难,从而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学校应从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推动智育和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成功打下基础。
三、以体育和美育为支撑推动情绪释放与人格完善的同步发展
体育和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是促进学生情绪管理、人格塑造与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精力旺盛但缺乏有效发泄途径的问题,部分学生因情绪压抑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自我封闭现象。体育教育可通过运动训练、体能拓展、团队竞技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释放压力、培养毅力与增强归属感的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可设置心理运动课程,如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主题体能挑战、户外素质拓展等,通过体育活动激活学生身心潜能,促进心理能量的释放与转化。体育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还能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美育方面,艺术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是调节情绪、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重要途径。学校可开设绘画、音乐、书法、心理剧等美育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内心感受,构建情绪与思维的联通通道。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负面情绪、进行情感自我调节的有效平台。心理教师与体育美育教师应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开发以“运动美育+心理成长”为核心的跨学科活动,促进学生情感认知、情绪调节和社会行为的系统提升,使体育美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帮助学生在情感管理和人格完善方面实现同步发展。
四、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强化心理意志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协同发展
劳动教育在职业学校中既是技能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心理适应与人格健全的有效手段。劳动过程中的目标设定、任务完成与成果分享,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责任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积极引入劳动实践的内容,通过“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的体验过程,增强学生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心理韧性。学校可依托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或社会服务项目,开展岗位体验、志愿服务、心理志工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合作意识、抗挫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体会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同时,心理教师可将“成长型思维”“目标导向行为训练”等心理干预技术与劳动过程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互促共融。劳动实践的参与不仅丰富了心理教育的实践维度,更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形成积极心态、职业道德与良好行为习惯,是推动心理品质内化、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路径。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与个人努力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个人责任感,为其将来面对职场的挑战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心理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五、多元支持机制保障实践模式的有效运行与长效发展
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实践模式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机制。首先,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心理教育与各育人模块的融合路径,明确职责分工,实现部门协同。建立一个专业的领导小组可以有效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育人工作能够协调发展。其次,在师资建设上,应通过校内培训、外部进修、专业认证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育人能力,构建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全体教师参与的心理育人共同体。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
此外,应强化家校社协同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畅通教师、家长、社会资源之间的沟通与联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范围与干预力量。通过家校社的合作,能够形成更加全面的支持系统,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变化与综合效果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教育模式的适应性与持续改进。通过这一机制,学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和完善。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与五育融合的全面推进提供坚实保障,推动育人实践不断走深走实。
结论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跳出传统学科割裂与功能单一的思维局限,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探索融合德智体美劳多维育人要素的综合实践模式。本文从教育理念、课程融合、教学实践与支持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融合的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素养、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形成育德与育心并重、知识与能力并进、情感与行为协同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余习德,杜文明,黄小萍,等.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裂变与聚升——基于有无留守经历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05):50-56.
何昱潼,刘璐,张莹,等.中职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深度剖析与应对策略[J].社会与公益,2025,(02):132-134.
郑钦.基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中职生命教育策略[J].亚太教育,2025,(01):27-30.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5.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