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刘付蓝燕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杜阮中心初级中学 529000

随着《2022 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各一线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课堂更多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通过主题任务式的探究,从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出发,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关注地理知识的运用,从而养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的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教学的关键因素,在地理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指人们在地理考察,地理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科学,应用科学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跨学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延伸,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案例与策略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要是地理课堂,应采用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平时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力。

1、结合理论,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会显得课堂平淡乏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运用图像、情境融合的方式,贴近生活的案例,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此外,使用情境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关注当前社会的环境、人口、资源、经济、交通、发展等问题,使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设定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巴西》一课教学中,笔者结合当地是全国著名侨乡这一关键点,以“五邑他乡人”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在巴西生活的华侨因为经商回到家乡,并带回了许多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学习情境导入,设计对巴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习探究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学习巴西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地理知识,同时通过侨民意愿回家乡投资建设,引导学生对经济投资、发展等条件问题的探究,在生活情境中既激发了学生对巴西的学习兴趣,也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加强了家国情怀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中也表现得更积极,在思考讨论中不断地提升了个人的综合地理素养。

2. 扎根乡土地理,组织社会调查

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课堂都是局限在教室,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限制,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也无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想让学生能活用知识,学到真正的地理知识,就要走出被困住的课堂,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让现实的真实空间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使学生能真正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项目。“读万里书,不如走万里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资源观,真正地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环境观与可持续观。

例如在进行气候的学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家乡气候调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家乡天气预报,参观当地气象站,实例采访当地人对家乡不同不同季节的气候感受,搜集家乡多年气温、降水资料等,来了解家乡的气候类型与特征,并通过观察当地的衣食住行等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户外实践以及课内总结,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待学生收集了一定的实践资料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考虑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气温和降水,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地学习了气候这一地理知识。

3. 充分开发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处处是地理,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地理环境,如商场、交通中心、河流、农田、工厂,校园的绿化等等都是随处可见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校内外的这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开展教学,因地制宜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整合实际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任务进行项目式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并以小组汇报或板报的方式对学习项目进行展示。

如在对《农业》这一专题的学习时,笔者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陈皮、杜阮凉瓜等开展项目式主题研究,策划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开展有关陈皮、凉瓜种植的项目式主题学习,学生通过项目开展前、中、后三阶段,从策划、主题探究到展示总结,在主题合作探究中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如首先开展对种植陈皮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加强对农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认识,接着对陈皮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探究,引导学生对工业产业发展的理解,最后结合当前陈皮产业发展的问题,引导学生为家乡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整个项目主题的探究过程,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点拨指导方法,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更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的探究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关心生活的触觉,加强了家乡情怀。

实践证明,积极开发当地资源,融合项目跨学科开展活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不但兴趣浓厚,还能增强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了地理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当然,教师平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以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地理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养成学习思考的习惯,在熏陶感染与问题探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地理学习要注重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感受到地理这一学科的奇妙以及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的地理魅力。只有抓住教学的核心所在,建立合理的学习环境,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2022 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 闫龙.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 张莉 . 地理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与教学实践研究 [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 刘辛田 . 论中学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显示困境及对策 [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 刘磊. 培养学生实践力论纲[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