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模式改革

作者

王长坤 王艳秋

吉林省畜牧业学校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机制,杜绝或减少培训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并通过试行、反馈、诊改来不断完善职业学校培训模式,进而更好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当地劳动者就业。

关键词:技能培训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一.前言

近几年,职业培训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我省开展省“千万头肉牛”工程项目中“三种人才”的培训主针,要求学校要起到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责任和义务。早在2010年,国发[2010]36号文件中便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模式单一,职业培训工作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同时职业培训的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而要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加强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可见职业培训越来越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模式。

二.职业培训现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逐年减少,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不断下降,培养的技能人才不能很好地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好对接,因此职业教育培训在中职学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但由于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模式,管理制度不健全、欠完善,致使职业教育培训在办学发展过程中缺少管理制度的约束力,缺少管理机制的推动力,导致各校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管理不够规范、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很难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树立起职业教育培训品牌。所以在这种现状下,现代职业学校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符合实际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尤其我省近几年正在开展“省千万头肉牛”工程中的畜牧养殖大村兽医专业人才技能培训项目,我校作为此项工程中“三种人才”培训基地担负着重要的培训任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更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管理机制,在培训模式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三.开展职业培训的意义

1.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职业培训的开展可以有效降低失业率。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减少失业率。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往往能够在工作中迅速上手,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3.职业培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在培训时限上采取弹性学制,可以脱产也可以半脱产;在培养对象上依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不受学籍、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实行开放式入学;在教学形式上不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根据职业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4.职业培训具有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特点。这是职业培训的本质要求,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在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强化培训者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培训与就业和使用相结合。

5.职业培训可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生力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有助于解决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6.职业培训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职业教育通常是根据本地区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它对发展本地区特色的经济和文化至关重要。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能够大量发展短年制的职业教育对普遍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用显著。

四.提高职业培训的方法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技能培训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围绕学校培训部门的工作职责,确立现代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形成一套培训管理制度。

2.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整体培训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全校上下群策群力,发挥联动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水平。让各级各类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确保培训的教育质量。

3.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和管理制度,结合学校近几年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经验、方式、方法,特别要以承接省“千万头肉牛”工程项目中的畜牧养殖大村兽医专业人才培训任务为契机,编制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形成学校特有的培训管理制度模式。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学习的需要和服务。

4.根据学校开展的职业培训质量、社会反响,来诊断与改进培训质量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并引入案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和引入案例教学可以使其在培训中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在实践环节中,学员可以通过实地教学、现场观摩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加深理解并掌握技能。同时,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将实际案例融入到培训中,让学员通过案例学习和分析,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5.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如师资力量充足、与农牧业有关的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更好的服务到农村劳动者。

总之,通过对职业学校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促使中职学校培训模式应该进一步进行新的改革和探索,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职业培训要求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将改革探索的重点聚焦于如何在培训模式改革中抓住重点、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治愈痛点,探究实现强化弱项、补齐短板、满足培训上急需解决的发展策略与实现路径,更好地实现全民多样化的培训模式。让职业培训真正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贯彻“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重要举措,进面推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效益不断增强。面且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品牌发展战略”的推动力之一,可以有效提升学校品牌的影响力,可以有效促进现代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等。最后,职业培训可以促进现代职业学校办学成果转化成市场行为、转化成生产力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余金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03):192-193.

[2]吕莉敏.基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内涵、特征与功能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01):17-25.

[3]张周涛.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11):57-61.

本文为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一般课题,课题名称: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模式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XH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