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任务群视域下结构化教学的设计策略

作者

陈小君

广东省台山市川岛镇水平小学

摘要:教学的路径是一个逐渐累积、日臻完善的过程。结构化教学根据其“主题统领、归类分组、以上统下、逻辑推进”的特点,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学情实际、任务情境、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评价展开设计,创造性地对教学各要素和环节进行有效组合、重组建构,使到整个教学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学习进阶的过程,提高学生知识的结构化水平。

关键词:任务群;小学语文;结构化;设计策略

任务群视域下的结构化教学旨在改进传统单篇语文教学的模式。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基于任务群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结构化学习任务。因此,结构化教学根据其“主题统领、归类分组、以上统下、逻辑推进”的特点,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学情实际、任务情境、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评价展开设计,创造性地对教学各要素和环节进行有效组合、重组建构,使到整个教学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争扭转并改变语文教学按知识逐一讲解、按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演讲模式。

一、教材分析“纵横联结”,明确结构化教学的切入点

(一)纵观人文主题,创建学习任务群结构化教学的做事情境

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都是围绕“立德树人”的“德”字展开的,以“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四大主题为主线在小学阶段中整体渗透。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以及统编教材94个单元的的纵向分析,结合“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的理念,笔者尝试性地梳理了“人物篇”“叙事篇”“景物篇”“状物篇”以及“童话神话诗词篇”的任务群主题情境的30个样例,从不同文体的角度来设计学习任务群的主题情境,情景要要创设真实的标志性。

(二)纵观语文要素,明确任务群视域下结构化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要求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编排和能力要求上都是整体推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体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也体现了学科学习的规律。教师要想准确了解编者意图,聚焦任务群视域下结构化教学,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落地,必须通过对其纵向分析,准确地厘清教学内容的逻辑,精准把握各阶段的能力要求。

(三)横向勾连,梳理学习任务群结构化教学的路径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从人文主题看和语文要素来看,

可将任务群视域下的结构化教学的路径梳理归纳如下:

一是情境创设一以贯之,通过真实任务虚拟情境串起所有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增强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二是各篇课文的课后题中,也要安排说话和练笔的题目,让学生体会的同时习得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继而运用方法试着主要部分详细写,次要部分简略写;整个自然单元的教学内容编排,就形成了“从读到说再到写”的学习路径。

三是整个自然单元语文要素与文本紧密关联,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有机结合,凸显文学性,因此将本单元的学习作为“文学阅读表达与交流”。

二、学情分析“三从三看”,确定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基础

(一)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学生能力晋级

在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贯穿知识和能力进阶点,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均为学生习得阅读策略,形成关键能力而服务,但功能和价值各有不同。这样基础知识的编排特点,正是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这一关键能力,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最终达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育人目标。

(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教育理论,我们得知小学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时间、空间、数量等。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开始主动寻求知识和信息。因此,应该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

(三)从学情调研看学生发展空间

学前调研问卷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学生的已知、未知,找到教学的难点,有助于突破师生的相异思维,点燃相异构想。

三、任务搭建“支架策略”,促进能力与品格同步进阶

学习任务,简要来说,就是让学生去做事。所以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设计核心任务,分解学习任务,提供问题解决环节和认知活动空间的序列,降低任务复杂度,维持学习方向。

当教学开始走向学习的时候,核心任务开始驱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某种结构化的支持,学习支架显得犹为重要。我们可开发以下类型的各种学习小工具。

一个表格:学生借此整理信息。

一个时间进度表:学生借此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

一个写作模型:学生借此结构进行摹写。

一个思维导图。

一张地图。

一份量规。

一个二维码或者链接:让学生上网去查询。

其他如一个温馨提示、一张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一张报纸、一个小条,都可以是学习支架。

四、学习评价设计“一调三指”,内化语文品质和语文素养

行文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从教到学的基本架构与设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评价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其中。也就是说,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因此,为确保学习评价的有效性,完成预计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结构化教学的学习评价评价需要做到“一调三指”:在学生个性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学习评价,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结构化总目标的统领下设计学习评价,指向学习任务的达成;在把握语言运用中落实学习评价,指向学生的进阶发展;在学习任务的层次中设计学习评价,指向学习成果。

结语:

教学的路径是一个逐渐累积、日臻完善的过程。结构化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结构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即按照我们的定义,不努力为真和善服务的越来越自由的活动,那末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尤其是对“学习任务群”的研究,必定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正确理解“学习任务群”,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这是我们坚持结构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闫存林语文学习任务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2]刘庆新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