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现状的调查

作者

班荣梅 刘梓铭 利林霞 王秀清 潘锦云 蒙素石通讯作者 钟乃良通讯作者

河池学院 广西 河池 546300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605105

摘要: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对于幼儿的想象、语言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尤为重要,而3-6岁时期的幼儿正是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借助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工具,从物质/制度/心理三维度出发,对宜州区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进行了全方位考察。结合宜州区具体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一、创新性提出基于不同空间颗粒度的“动态图书更新机制”,用以推动宜州区图书资源建设。二、构建“观察-指导-反思”式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图,旨在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奠定基础。三、设计“故事爸妈”与“图书漂流”活动,旨在优化家庭参与机制,促进家庭与幼儿园实现双向联动。

关键词: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教育生态学

一、研究的目的和核心概念定义

(一)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河池市宜州区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发展,本研究聚焦于调查宜州区幼儿园阅读区建设的现状特征。基于调查结果,将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物质条件、提升阅读活动质量和强化文化心理环境创设等方面,有效促进宜州区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的发展[4]。

(二)核心概念界定

“早期阅读区环境”的操作性定义(物质/制度/心理三维度)

早期阅读区环境是指在幼儿园内为幼儿提供阅读活动的专门区域,它包括物质条件、制度(阅读活动规范)安排以及心理氛围的营造。物质层面,指的是阅读区的物理布局和设施配置,这对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直接作用。制度安排,关注的是学校或幼儿园如何通过规章制度、时间安排等方式来支持和促进早期阅读活动。心理层面涉及到教师的态度、方法以及与幼儿的互动方式,这直接影响着幼儿对阅读活动的感受和参与度。

二、文献综述

(一)可视化图表:国内外阅读区环境评价指标对比表

在探讨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时,对国内外研究的综述往往涉及到对阅读区环境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幼儿园阅读区的建设较为重视基础硬件设施,如书架和桌椅的配备率普遍较高。此外,图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逐步得到提升。然而,在教师指导策略和活动组织规范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阅读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心理环境的创设需要进一步加强[10]。相较之下,国外的研究更注重于阅读区的创意设计和互动性,强调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此外,国际上对于图书更新速度的要求较高,定期更新的机制使得阅读材料始终保持新鲜感。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创新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而国际上的经验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实际国情,提出更为具体的优化建议,以促进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的持续改进和发展[11]。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幼儿园的包括河池市的6所幼儿园,包括4所城区公办园,2所农村幼儿园,其中1所为公办幼儿园、1所为民办幼儿园。同时,笔者选择22位教师进行访谈。为了深入分析,以下表格列出了所观察的6所幼儿园的关键数据,包括幼儿园性质以及每所幼儿园所观察的班级数量等具体信息如表所示:

表格是对6所研究样本幼儿园进行随机选取的52个班级,并对其阅读区的物理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情况进行观察与了解并拍摄阅读区的整体情况。

(二)研究方法

⑴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现象或环境来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笔者在研究中对52个班级阅读区的墙面布置、桌椅数舒适度等辅助设施的情况。

⑵问卷调查法

为扩大对阅读区环境创设的更多可靠数据,笔者对教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编制了问卷《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现状问卷》,将其分为基本信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文化层面四个部分。最终在一定时间内回收有效问卷50份,其中有效43份,无效的问卷7份。

⑶访谈法

本研究中,笔者对教师运用正式访谈发方式。通过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采用录音的方式进行,并事后通过整理笔记或转录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于后续分析。

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物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与分析

1.基础设施配置特征

在宜州区的调查中,观察到多数幼儿园的阅读区拥有基本的基础设施配置,但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书架和图书柜配置:绝大多数幼儿园配备有书架和图书柜,分别占受访园所的88.1%和80.95%。

⑵桌椅设备:虽然书架和图书柜较为普及,但桌椅设备的配置却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只有少量幼儿园配备了专用的阅读桌子和椅子,其余多为普通教室用的桌椅。

⑶照明与通风系统:阅读区照明条件普遍良好,适合阅读。然而,部分幼儿园未能充分考虑通风系统的改善。

⑷音响与多媒体设施:其中只有一所幼儿园出现配备了电子书籍设备,用于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阅读区人数的容量

关于班级阅读区容量的数据表明:幼儿园阅读区的容纳人数主要集中在4-6位幼儿。以下列出了班级阅读区的人数容量的分布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班级阅读区容量控制在4-6人内,然而,有7.14%的班级阅读区只能容纳2-3名幼儿,这可能无法满足较多幼儿同时阅读的需求。而部分班级容量过剩,则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3.图书资源现状与分析

⑴图书数量方面,40.48%的受访者表示班级内阅读区有60本以上的书籍,这表明大多数班级的阅读区图书资源较为丰富,但书量较少的幼儿园仅有20本左右,这种差异也反映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⑵图书更新频率方面,大部分班级(59.52%)主要集中在每学期更换一次,这表明当地幼儿园在图书更新频率上普遍较低。此外,仍有2%的幼儿园从不更换书籍,这可能直接影响了图书资源的新颖性和吸引力。

⑶图书类型多样度方面,总体来看,均以故事类图书为主。

(二)阅读活动组织现状与分析

1.活动规范实施情况

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发现当前幼儿园阅读区管理呈现出以“安静阅读、爱护图书”为核心的普遍共识。

教师A:阅读区要保持安静,看书的时候可以动脑思考,轻拿轻放,看完放回原处”

教师C:“按颜色分类摆放书籍,用符号和图画代替文字说明规则。”

教师D:“可以在过程中给教师立下阅读区的规则。比如可以通过海报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动手参与。”

教师D:“我们大班的孩子,进区前需明确任务(修补图书或讲故事)。”

受访教师均注重阅读区的基础行为规范。同时,各园所教师普遍采用分层管理策略。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教师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海报,用图画符号替代文字说明等活动。这些做法既增强了规则的内化效果,又提升了阅读趣味性,为优化阅读区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教师指导方面,受访教师表示他们主要会根据幼儿的阅读需要选择相对应的分层指导,但讨论的部分相对比例较少。

教师a:“小班阅读需以陪伴为主,教师或家长需共同参与。”

教师b:“阅读能力差的幼儿需教师个别指导,避免放任自流。”

教师c:“我们陪伴阅读的时间可能比较少一点,更多是给他们自由的去看,想看什么自己去选择看什么,我们没有强制性的去给他们分配这个分配,他们自己的看完后,把它摆整齐就可以了。

由此可看出,多数教师会根据幼儿年龄和个体需求灵活调整指导策略,但普遍缺乏系统的阶段性指导框架。

2.幼儿规则遵守程度与教师干预频率的关系

在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的环境中,幼儿的规则遵守程度与教师的干预频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下列出了教师干预频次的分布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33.33%的教师高频干预幼儿阅读行为(如强制任务分配),59.52%的教师采取放任态度,形成“控制型”与“放任型”两极分化,这易出现幼儿的阅读习惯过度依赖教师干预的情况。

3.阅读活动时间安排

阅读时间是衡量幼儿阅读习惯和教师指导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班级提供了足够的阅读时间。以下列出了阅读活动时长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班级倾向于采用中等时长的阅读活动,此外,也有部分班级的阅读时间在10分钟以下(11.9%),可能是因为这些班级更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三)文化心理环境营造现状与分析

1.教师专业支持水平

教师专业支持水平是评价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更新不足、培训机会有限等原因,在引导幼儿阅读、选择适合幼儿阅读材料以及创造适宜阅读氛围等方面存在困难。以下列出了当前教师参加阅读技能相关培训频率的情况:

数据显示,仅有4.76%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同时,教师们普遍反映,参加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但这样的培训机会并不频繁。

2.阅读氛围建设成效

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参与度。观察结果显示,97.62%的受访者认为班级区靠经窗户,光线充足;大部分班级图书种类较多;在阅读区环境创设中主要采用暖色调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同时,许多园区努力尝试与家庭共同协作,通过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不织布书籍、记录陪伴阅读时光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及习惯。

五、幼儿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物质环境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

物质环境的不均衡主要源于资金分配、管理理念与技术支持的综合性矛盾。首先,经费分配向基础硬件倾斜,导致部分幼儿园优先购置书柜等存储设施,而忽视桌椅的专用性与舒适性。其次,现代化设备(如电子阅读工具)普及不足,既有采购成本高的现实限制,也与教师技术培训缺失直接相关。例如,仅一所幼儿园尝试引入电子书籍,反映出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的脱节。

2.图书资源更新滞后与种类单一

图书资源的短板是资金、管理与认知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资金层面,多数幼儿园依赖固定预算采购图书,难以支撑高频更新需求。管理层面,缺乏科学的动态更新机制,教师参与度低。认知层面,教师偏好故事类书籍,导致图书类型较单一。这种选择偏差既可能源于教师对幼儿的阅读兴趣仍然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解,也可能与专业培训缺失有关。

3.阅读区空间规划不合理

空间规划问题根植于设计理念与班级规模的矛盾。首先,班级人数与空间容量不匹配:7.14%的班级阅读区仅容纳2-3人,无法满足集体活动需求;而部分班级容量过剩,则会因空间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其次,设计缺乏动态适应性,阅读区布局固定,未结合幼儿活动特点进行分区设计。此外,在农村幼儿园因场地限制,往往压缩阅读区面积,进一步加剧空间不足问题。

(二)活动组织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指导策略两极分化

指导策略的两极分化反映教师专业素养与班级管理压力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培训体系不完善导致教师缺乏分层指导框架。部分教师为避免幼儿“无序”而过度控制,另一部分则因能力不足选择放任。另一方面,班级规模压力加剧策略分化,教师难以兼顾个性化指导,只能采取统一管理(如“进区需明确任务”)。

2.家园共育机制不完善

家园共育的薄弱性源于认知偏差、制度缺位与沟通效率低下。家长认知偏差是首要障碍:部分家长将阅读视为“幼儿园职责”,家庭支持意识不足,导致亲子阅读时间有限。园所主动性不足进一步加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幼儿园未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而是“被动参与者”,导致共育链条断裂。

(三)文化心理环境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阅读氛围营造不足

氛围营造不足是环境设计与教育理念脱节的直接结果。环境设计同质化问题突出:多数阅读区以“安静”为唯一目标,采用标准化布置(如暖色调墙面、固定书架),缺乏情感互动元素。规则执行机械化,忽视通过环境暗示引导自主遵守,反映出创新意识的匮乏。

2.教师专业支持水平薄弱

专业支持薄弱是资源分配与激励机制双重失效的体现。专业培训多数依赖园内经验分享,内容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激励机制缺失: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未被调动,导致知识更新滞后。

3.幼儿阅读兴趣衰减的传导机制

兴趣衰减的本质是环境动态性与资源静态化的矛盾。图书更新频率低直接削弱内容新鲜感;配套不足,使阅读停留于“看”而非“体验”。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阅读环境需通过资源流动与互动维持活力,而静态化管理(如固定图书、单一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教师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导致阅读兴趣流失。

综上,问题的成因具有多维性与联动性——物质环境受制于资源分配与管理理念,活动组织暴露教师能力与制度缺陷,文化心理环境则反映理念与实践的脱节。解决需系统性策略:优化资金分配机制、建立动态图书更新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家园共育模式,最终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升级。

六、优化建议

(一)资源建设层面

1.动态图书更新机制设计

幼儿园的阅读区环境创设中,图书资源的更新换代是保持幼儿阅读兴趣、满足其阅读需求的关键一环。为此,构建一种动态图书更新机制,以达成循环再生的图书管理策略,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成立图书评价小组,定期从阅读难度、内容吸引力、互动性等方面,对现有图书开展评估,形成数据反馈。接着,依据评估结果和幼儿阅读兴趣信息,定时从出版社或图书馆引入契合幼儿阅读阶段的新书。之后,将更新的图书按年龄段、主题、类型等分类整理,满足不同幼儿需求。同时,设置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图书选择的幼儿给予奖励或特殊选书权,激发他们参与图书更新的热情。最后,设立图书使用记录本,方便幼儿和家长知晓阅读情况,借助家长会等途径收集家庭反馈,持续优化图书更新计划。

通过这种动态的图书更新机制,不仅能够保持图书内容常新,满足幼儿多元阅读需求,还能增强家园共育的参与感,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师发展层面

1.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图:"观察-指导-反思"循环模型

在早期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中,有效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图至关重要。本研究提出以“观察-指导-反思”循环模型为核心框架,旨在帮助教师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环境创设能力。

观察阶段:教师需通过实际参与、观摩或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早期阅读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和环境创设效果,便在后续的指导和反思阶段能够有的放矢[14]。

指导阶段:教师将基于观察到的问题,接受来自专家或同行的指导。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反思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指导后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还能促进教师技能的内化和应用。

通过上述“观察-指导-反思”的循环过程,教师的能力将持续得到提升,进而带动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创设的质量和效果[15]。

(三)家园共育层面

1.家长参与流程图:故事爸妈/图书漂流活动设计

家长参与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的建设与优化,对于增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提升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提出“故事爸妈”与“图书漂流”两种家长参与活动的设计,激发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

“故事爸妈”活动设计旨在鼓励家长定期来园参与儿童故事讲述或引导儿童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

“图书漂流”活动则是一个鼓励家长和孩子捐赠喜爱的书籍到幼儿园阅读区,其他孩子可以自由挑选阅读的活动。

通过家长参与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多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家长、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结论

通过对宜州区幼儿园早期阅读区环境的调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地区在幼儿教育中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然而,在软件层面,如教师指导策略、阅读氛围的营造以及文化心理环境的支持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与硬件建设形成了鲜明对比。具体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支持水平有待提高,直接讲解成为主要的教师指导方式,互动游戏较少;阅读活动组织缺乏规范实施;阅读氛围的营造也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此外,从整体上看,硬件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如何将这些物质条件转化为软件上的优势,提升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的质量,仍然是当前宜州区面临的主要挑战。

参考文献

杨晶羽.中班阅读区域环境创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温文.幼儿园阅读区活动现状的研究[D].山西大学,2021.

周静.幼儿园浸润式阅读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实践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

孙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图书室阅读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张晓娟.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策略[J].环境教育,2023.

张真.基于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小班阅读区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沈诗慧.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环境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杨晶羽.开放的区域环境创设对中班幼儿自主阅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裴雨纳,李红娟.儿童视角下幼儿园读写区环境创设[J].教育观察,2021.

杨金焕.幼儿园阅读区创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10所公立幼儿园的调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

姜玉明.幼儿园阅读空间的创设与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常秀君.幼儿园大班阅读区环境研究[D].河北大学,2022.

刘芮彤.家庭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

王永杰,姬小园.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

邱焱丞.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阅读环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

蔡斐,张波.走向日常生活:全民阅读的时代转向与路径重塑[J].中国出版,2023(1):16-21.

于兴荣.幼儿园班级阅读区创设现状与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王翀.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建议[C]//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学会2018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8:8.

易欠欠.幼儿园大班阅读区活动现状研究[D].塔里木大学,2024.DOI:10.27708/d.cnki.gtlmd.2023.0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