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张慧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思辨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探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通过实例与理论相结合,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新颖且有创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辨能力
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思辨能力锻炼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往往侧重于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思辨性素材犹如璀璨的星辰,等待着教师去发掘与引导。以九年级上册的《故乡》为例,鲁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闰土这一角色从活泼勇敢到麻木迟钝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无情摧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如封建等级制度、贫困生活对人的压迫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锻炼因果分析能力,理解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师还应将教学内容与当下社会热点相结合,如环境保护、网络欺凌等议题。这些现实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与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议题,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资料、整理思路、构建论点,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思辨能力的锻炼。通过结合教材与现实,教师能够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文本到生活的桥梁,使他们在写作中不断成长,思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一)启发式教学法
在写作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潜能。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思考与探索之中。以《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你认为文中的母亲形象有哪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借助具体事例生动展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你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出类似的例子,并以此为素材,撰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促使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更引导他们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与情感共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比较、归纳,进而形成自己对母爱的独特理解。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与提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沃土,它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思维框架,在思想的碰撞中磨砺智慧。教师可巧妙设计小组讨论环节,选取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学习《愚公移山》后,抛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还适用”的议题,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被分为正反两方,各自搜集论据,构建观点。正方或许会从坚持与毅力出发,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持之以恒的精神永不过时;反方则可能结合现代效率观念,探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否有更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一味蛮干。这样的辩论过程,促使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不同立场的合理性,学会从多维度审视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辩论中学会思考,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践式教学法
实践式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锻炼思辨。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写作实践活动,如撰写评论文章、开展调查研究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思考深度。以《背影》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让学生深入家庭,观察并记录长辈们的辛勤付出,随后撰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的评论文章。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细致观察生活细节,捕捉那些平日里被忽视的情感与付出,还需结合个人感悟,对家庭责任这一主题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得以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会从日常点滴中提炼思想、表达观点。写作不再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而是成为他们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来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过程性
在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时,教师应摒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转而采用多元化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动态地考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辨发展。除了传统的分数评价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以一篇关于“网络欺凌”的评论文章为例,评价流程可设计如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回顾写作过程中的思路构建、论据搜集及逻辑推理,自我识别优点与不足,培养自我审视与调整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互评,鼓励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发现亮点、提出问题,通过交流碰撞,拓宽视野,相互启迪,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进行深度点评,不仅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与结构布局,更聚焦于学生的思辨过程,如观点的新颖性、论证的严密性、反驳的合理性等,给予具体、建设性的指导。教师应将评价视角延伸至写作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选题、构思、草拟、修改等各个环节中的思维轨迹与思辨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与引导,助力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磨砺思辨之剑,实现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双重飞跃。
结束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到评价方式的全面优化,全方位、多角度地精心设计与实施。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期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思路,助力他们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辨潜能。愿每位学生都能在写作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为未来的学习生涯与人生道路筑牢坚实的思维基石。
参考文献:
张洁.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2024.
王伦朝.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C]//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2023.
杨磊.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校园, 2023:5885-5886.
石应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3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