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分析

作者

满金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2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经济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驱动力,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创新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使激励机制发生转变,使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变得更低碳和绿色,那绿色金融市场便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首先解释了绿色金融的内涵和意义,对绿色金融市场从需求和可行性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绿色金融市场的实践和发展,在这一分析对比中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外发展经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措施。

关键词:绿色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低碳;创新

1绿色金融的内涵及意义

1.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具有三重核心价值:首先,其本质是以人为本,通过协调金融发展与生态保护,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其次,为金融机构提供新发展动能,一方面通过对接生态与经济系统创造环境机遇,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环境风险管理降低系统性风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最后,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通过绿色资金配置优化资源流动,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环境治理效率。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实践比较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7-2013年政策框架建立期,2014-2020年体系完善期,2021年至今全面发展期。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已形成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截至最新数据,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7130.32亿元,均位居全球前列。目前绿色金融七大重点领域中,绿色信贷和债券发展较快,但其他领域如绿色保险、ESG基金等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经验借鉴

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绿色金融发展较早,具有以下特点:1)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如《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2)成熟的市场机制,产品创新活跃;3)有效的政府引导,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绿色投资。国际标准以市场自愿采用为主,分类体系与国际接轨,注重信息披露透明度。

主要差异比较

1. 发展路径:我国以政策驱动为主,欧美以市场驱动为主;

2. 标准体系:我国采用强制性标准,国际通行自愿性标准;

3. 分类方法:我国采用产业导向分类,欧盟采用国际趋同分类。

通过比较可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尚处初级阶段,可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市场机制,同时保持政策引导优势,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3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3.1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不断在架构体系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迅猛发展,努力向国际标准靠近。“双碳”大趋势下,国家面临产业转型、业务拓展,对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面临国际接轨的问题上,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期,制度标准、产品涉及范围等都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新的挑战。

绿色金融标准尚不统一,金融产品不够丰富。

伴随着近三年的实践,绿色金融事业也暴露出了不同的绿色金融标准文件对于绿色项目的认定模式和口径不尽一致等问题。另外我国目前只在最主要的环责险上取得了一定发展,其他创新产品尚处于起步期。

结构性问题突出,新型绿色金融工具应用范围和场景不充分。

我国绿色金融工具的结构比例存在问题,还是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导,在基金、保险等方面基本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应用范围和场景不充分,大范围推广尚困难,而且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存在结构不均衡。

绿色金融市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大、市场参与方较多, 政府难以对银行统一提供与规模匹配的激励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激励政策常常是企业建设的常存问题。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投资方积极性不高,即非自愿交易很多,缺乏自觉性。

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不充分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目前环境管理部门在提供企业发展需要的绿色信息的给力程度相对不足,将放大绿色金融风险;另外绿色金融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平台,相应法律法规大部分还停留在宣示性建议性的阶段。

3.2针对我国绿色金融市场问题的应对措施

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丰富金融产品。

央行与各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标准中外接轨,加快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促进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效衔接;另外绿色金融产品可以和科技结合,金融机构也可以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需求开发产品与服务,扩大发挥空间。

引导绿色金融市场比例平衡,创新绿色金融市场服务工具。

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绿色金融在金融市场的曝光度,填补商业银行绿色融资规模与市场绿色资金需求的不足,推动绿色信贷结构比例平衡,实现绿色资金在间接融资渠道的优化配置,逐步发挥股权融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激励体制和约束机制。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回报率,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在明确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多元化、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和出台激励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辅助绿色金融实现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协同的绿色监管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发展所需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区域网,吸引金融机构及第三方认证机构投资建设,由点带面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在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协调制度方面需要厘清部门间的监管职责和地位,建立健全以央行为中心的分类合作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金观平.统筹协作发展绿色金融[N].经济日报,2024-06-04(001).DOI:10.28425/n.cnki.njjrb.2024.003699.

张曼琦.绿色金融助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3,(06):98-101.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3.06.098.

李汪芹.我国区域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D].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1.DOI:10.27054/d.cnki.ggjms.2021.000024.

刘琪.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N].证券日报,2024-03-05(A02).DOI:10.28096/n.cnki.ncjrb.2024.0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