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逆向思维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研究

作者

刘杨洋

四川省芦山县芦阳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与重要性。通过对逆向思维概念的阐述,分析其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同时,对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讨论,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逆向思维;小学数学;解题教学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正向思维的训练,而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解题灵活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逆向思维的概念及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意义

(一)逆向思维的概念

逆向思维是指与常规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思维的定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数学运算中,已知加法求减法,已知乘法求除法,都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二)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意义

1. 拓展思维视野:正向思维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打破思维局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在解决图形面积问题时,正向思维通常是根据已知图形的边长等条件求面积,而逆向思维可以是已知面积求边长,这种转换能让学生对图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提升解题能力:许多数学问题用正向思维解决可能会遇到困难,而逆向思维能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例如,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应用题时,从问题出发,逐步倒推所需条件,能更清晰地找到解题路径,提高解题效率。

3. 培养创新意识: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想象,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三、基于逆向思维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案例分析

(一)整数加减法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在整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逆向思维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小明有一些零花钱,买文具花了 15 元后还剩下 20 元,问小明原来有多少零花钱?这是一道典型的逆向思维题目,学生需要从结果(剩下的 20 元)出发,加上花掉的钱(15 元),才能得出原来的零花钱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知道最后剩下的钱,要想知道原来有多少钱,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逆向思维的解题思路。

(二)乘除法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以除法运算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数除以 5 商是 8 余数是 3,求这个数。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根据除法运算的逆运算——乘法来求解。学生要明白,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加余数,即8×5 + 3 = 43。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除法运算的基本公式,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已知商、除数和余数,怎么求被除数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在乘除法中的应用。

(三)图形与几何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在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逆向思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48 平方厘米,长是 8 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这是一道已知面积和长求宽的逆向思维题目。学生需要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面积 = 长×宽,逆向推出宽 = 面积÷长,即48÷8 = 6厘米。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等活动,直观地感受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应用。

四、基于逆向思维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策略

(一)营造逆向思维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鼓励逆向思维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正向思维的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这个问题呢?”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

(二)设计针对性练习

教师要设计专门的逆向思维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练习题的难度要适中,由易到难逐步递进。例如,在低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逆向运算题目,如“( ) - 5 = 3”,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应用题,如“一个数先加上 3,再乘以 4,结果是 36,求这个数”。

(三)结合生活实例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逆向思维的应用。例如,在讲解时间计算时,可以以乘坐公交车为例:“小明坐公交车去学校,从家到学校需要 30 分钟,他 8:20 到达学校,问他几点从家出发?”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逆向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在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解题过程。让学生思考:“我是如何从问题出发找到解题思路的?”“逆向思维在这道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反思总结,加深学生对逆向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五、基于逆向思维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学生思维定式难以突破

由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了正向思维,可能会出现思维定式,难以接受和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策略是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逆向思维题目入手,让学生逐步体会逆向思维的优势和乐趣。同时,通过对比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逆向思维的特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部分教师可能对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解决策略是教师要加强自身对逆向思维教学的研究,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逆向思维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可能更侧重于对学生正向思维能力的考查,对逆向思维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解决策略是学校和教师要完善评价体系,增加对逆向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例如,在考试和作业评价中,可以设计一定比例的逆向思维题目,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结论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逆向思维氛围,设计针对性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同时要注意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小学数学解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