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路径分析

作者

李斐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载体,其教学内容天然蕴含着安全责任意识、社会服务理念等思政要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价值引导表层化等问题。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未能有效提炼消防规范背后的人文关怀内涵,教学方式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难以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层认知。课程思政元素的隐性渗透不足导致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塑造呈现割裂状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模式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涉及生命安全、公共财产保护等社会核心关切领域,其教学过程天然具备开展职业伦理教育、社会责任培育的独特优势。当前教学实践中,消防技术规范与人文价值传导的融合尚缺乏系统设计,教学过程中技术参数讲解与安全理念渗透往往呈现机械叠加状态。部分教师对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识别不够精准,教学设计中缺少将消防规范条文转化为价值认知的有效路径,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职业使命的深刻理解。探索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思政教学模式,需要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师资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形成协同效应,使技术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实现有机统一。

二、“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思政教学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不足

当前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消防技术规范与价值引导尚未形成有机衔接,教师在讲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原理时多聚焦于水力计算参数,却较少阐释规范制定背后对人员疏散时间的科学考量。课程中涉及的防火分区划分标准常被简化为面积数值记忆,未能有效关联建筑功能差异所体现的社会服务理念。防排烟系统设计章节多强调风量计算公式推导,对于机械排烟与自然排烟选择逻辑中蕴含的生命优先原则缺乏深度剖析。消防配电系统教学内容侧重双电源切换时间等技术指标,尚未将供电可靠性要求与守护生命安全的社会责任建立认知纽带。部分教师在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教学模块时,局限于设备联锁逻辑的讲解,未能将系统误报率控制指标延伸至避免社会恐慌的公共管理维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理论授课环节多采用标准规范条文逐条解读的模式,学生参与规范修订背景的讨论机会相对有限。消防设备选型计算的教学模块偏重公式套用训练,缺少对设备可靠性参数与社会效益关联性的引导式探究。三维可视化技术虽已应用于建筑信息模型展示,但在呈现消防系统失效后果的社会影响维度尚未深度开发其教学价值。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更多服务于操作流程演练,对于施工方案比选过程中职业道德冲突的情景模拟功能开发不足。课程考核环节的思政元素评价多依赖主观论述题形式,尚未形成可量化的职业伦理行为观测指标体系。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工程伦理困惑常被归类为技术问题解答,未能有效转化为价值观塑造的教学契机[1]。

(三)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

部分专业教师在处理消防设计规范与社会责任关联时存在认知断层,工程伦理问题的探讨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消防给水管网设计教学模块中,教师侧重水力平衡计算过程演示,较少引导学生思考管材选择与建筑生命周期可持续性的内在联系。防火卷帘设置要求的讲解多局限于启闭时间控制,未能将设备选型标准延伸至商业利益与公共安全的价值权衡维度。教师在组织消防验收标准讨论时,习惯性将验收流程拆解为技术条款核查,缺少对验收环节社会监督意义的深度解析。施工图审查要点的教学中常见技术规范逐条对照模式,对审查意见修改过程体现的工程质量追溯机制缺乏价值引导。

三、“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模块重构需要将消防技术规范条文与编制背景进行有机串联,教师在讲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力计算时同步解析规范中人员疏散时间的科学依据。防火卷帘设置标准教学可结合建筑功能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商业运营与公共安全的价值平衡逻辑。消防配电系统设计环节宜增设供电可靠性指标与生命守护责任的关联性讨论模块,使双电源切换时间要求转化为社会责任认知。防排烟系统选型计算可融入不同排烟方式对人员心理影响的对比分析,将机械排烟效率参数延伸至生命优先原则的实践维度。施工图审查要点教学宜设置工程质量追溯机制的角色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图纸修改建议中体会职业责任内涵。建筑消防审批流程知识传授可开发多部门协同审批的情景案例,促使学生理解程序设置背后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2]。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可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消防系统失效动态模型,让学生在三维环境中直观感受设备参数偏差可能引发的连锁社会风险。教师开发的情景案例库应包含工程质量追溯机制模拟场景,使学生在处理验收资料补签问题时体会职业责任边界。移动学习平台需整合消防工程历史事故档案,构建时间轴工具辅助学生理解技术标准演进与社会治理需求的关系。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的功能拓展宜增加伦理决策树模块,在设计方案比选环节同步呈现不同选择对应的社会效益差异。校企合作开发的实景教学项目应设计多方利益协调环节,让学生在施工方案优化过程中自然形成公共利益优先的思维惯性。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团队定期参与企业消防工程审计实践有助于深化工程伦理认知,在审查施工签证变更流程时同步积累职业道德教育素材。校企联合建立的思政教学资源库需持续更新典型工程伦理冲突事件,为教师设计职业道德决策情景提供真实素材支撑。建筑消防行业协会开展的季度研修班应增设技术标准修订背景解读模块,帮助教师理解规范条文蕴含的公共安全价值导向。教学团队组建需吸纳法律顾问与注册消防工程师,在集体备课环节共同开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教学实施路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可植入消防工程历史档案研读项目,通过分析重大事故调查报告提升职业责任意识的教学转化能力。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构建需要立足专业特色形成可持续改进机制。教学内容的深度重构应着力挖掘消防规范中的人文价值内核,将安全设计原则与社会责任意识进行逻辑关联;教学方法创新需结合工程教育特点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场景,使抽象的职业伦理在具体工程情境中具象化;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应注重工程实践与教育理念的融合培育,建立校企协同的师资发展平台。未来课程思政改革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教学要素配置,探索信息化手段在价值观传导中的应用路径。

参考文献

[1]姚文利,孙世梅,潘冬慧.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学法探讨——以“建筑防火工程”课程为例[J].重庆建筑,2024,23(10):83-85.

[2]黄修力.课程思政在“电气消防技术”教法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03):109-113.

项目名称:建筑消防系统设计施工.

项目编号:GFSZ-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