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花灯的综合艺术特征
张琳苹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弥渡县,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西高原。北临云岭,南临哀牢山、无量山。弥渡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花灯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娱乐价值。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其深层的艺术创作手段,为相关创作拓宽创新空间。另一方面,研究弥渡花灯的综合艺术特征不仅可以完善弥渡花灯的相关研究体系,明确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便于作品日后表演效果更好的呈现,还能促其日久弥新,发挥美育功能。
关键词:弥渡花灯;花灯艺术;艺术特征
一、弥渡花灯的概述
花灯是流行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是集歌曲、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弥渡花灯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娱乐大众的精神。在弥渡花灯中,歌舞、民歌、舞蹈、表演等艺术杂呈,实现了高度的配合和统一,不仅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包罗万象的特点和朴实无华的人文气息更为打动人心,折射出了弥渡地区独特的艺术文化,自然风物和人文情怀。
二、弥渡花灯的歌、舞、乐三位一体
(一)弥渡花灯的音乐
弥渡民歌具有深沉、有序的特点,它们的旋律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特色,旋律线条完整、整首歌的速度变化不大、节奏较为自由。音阶的级进式发展,使得音乐更加细腻流畅,赋予了弥渡民歌独有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云南弥渡民歌真挚柔美的音乐特征。
(二)弥渡花灯的舞蹈
花灯舞蹈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弥渡花灯舞蹈的发展融合了多个民族舞蹈的特色,形成了独有的弥渡花灯舞[2]。《崴连厢》原是江南一带的汉族舞蹈,传入弥渡后与彝族、白族文化结合,成为了弥渡花灯舞里最独特的代表。
(三)弥渡花灯的器乐
弥渡花灯的伴奏乐器有“文场”与“武场”两类,“文场”乐器主要有笛子、京胡、二胡、三弦、月琴,武场类乐器主要有鼓、锣、钹、梆子等。在弥渡花灯歌舞中,文场类乐器主要为花灯歌舞伴奏,其可担任前奏与过门,为演唱者酝酿情绪、提示内容;武场类乐器主要在灯会等大型活动中为舞龙、舞狮等舞蹈伴奏等。
(四)弥渡花灯的歌、舞、乐三位一体
花灯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从文化方面而言,花灯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首先,花灯历史悠久,由我国古代的汉族地区兴起,因而具有强烈的汉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其他多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在艺术特点上,花灯是一种集戏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花灯的表演中,多种艺术表达几乎同时发生。器乐、歌唱、舞蹈融于一体,精彩纷呈。
三、弥渡花灯之民俗仪式
花灯不是弥渡土生土长的艺术文化,但在传入弥渡数百年的时间里,早已融入了弥渡人的生活中。弥渡花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当地一种民俗活动,弥渡花灯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灯会“社火”仪式。
对花灯仪式中音声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执仪人和“灯神”信仰者的某些行为也只有“音声”这一概念才能解释[1]。弥渡花灯民俗仪式中的音声可分为能听到和不能听到的。听得到的音声为各种花灯歌舞音乐中的唱腔部分的人声以及丝竹乐器、打击乐器以及自然界中的其他声音。这类音声侧重于音乐性,是花灯活动中最让人悦耳和感知的部分,在花灯音乐本体的研究中非常重要。听不到的音声主要指执仪者和祭拜者的默诵与心诵,这类声音侧重于语言性。
四、弥渡花灯的艺术魅力
(一)弥渡花灯的语言特征
云南省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众多少数民族,故而促成了云南花灯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及文化特征[3]。音乐上的地域性是弥渡花灯的一个突出特征,其唱腔音乐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语言特征。
如弥渡花灯音乐《弥渡山歌》,作品中的语言根植于弥渡的本土方言,体现了当地的生活气息和风俗习惯,凸显出了弥渡的风土人情。如《弥渡山歌》的唱词中用到的歌词“山对山来崖对崖”中的“崖”字的发音并不是普通话发音“ya”,而是弥渡方言发音“ai”[7]。在《十大姐》的唱词中的“(哎小哥你呀)藕啊为荷花嘛长池塘”中,“哥”字不发音“ge”而是“guo”;“荷”字不发音“he”而是“huo”。
弥渡民歌在演唱中用独具特色的弥渡方言来演唱,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并且具有口语化特征[4]。弥渡花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吸收了许多其他戏曲的特点,结合了本土语言和民乐[5],成为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一种民间戏曲,铸就了灿烂独到的地域文化。
(二)弥渡花灯的情感表达
在弥渡花灯音乐中,应用了大量的衬词来表情达意,它们是为了增加民歌的整体性表现而交叉插入的一些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6]。例如《十大姐》这首山歌中衬词的使用,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增加了歌曲情感的感染力。
(三)弥渡花灯的保护与传承
时代的改变与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弥渡花灯的发展受到限制。弥渡花灯想要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剧目的创新还是在传播方式上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弥渡有许多经久不衰的传统花灯剧目,但只有这些经典剧目是远远不够的,花灯艺术家应思考将花灯与现代音乐融合,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其次,新剧目的创作对于弥渡花灯的发展尤为重要。科技发达的现在,电视拍摄、短视频的传播方式都应运用到弥渡花灯的传播中,才能让弥渡花灯走出弥渡,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五、结 论
弥渡花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物质生活不断发展提高但精神世界日益匮乏的今天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其丰富的歌舞乐表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其次,通过探究弥渡花灯中具体的艺术特点,能够展现其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以及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让大众对弥渡花灯拥有较为全新的细致的认识。然而随着时代的转变,弥渡花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种地方艺术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主客观的影响,因此其需得辩证的看待兴衰问题。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弥渡花灯音乐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挖掘其深层价值,使之保留长久的生命力,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金山. 密祉花灯探秘[D]. 云南艺术学院,2015.
[2]付东双. 浅谈云南花灯歌舞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J].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
[3]柴琴剑. 浅析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J]. 商, 2013(16):1.
[4]安磊. 云南花灯语体特征探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5]朱迪. 云南花灯歌舞的社会功能探析[J]. 民族音乐, 2014(4):2.
[6]杨友明. 云南花灯衬词初探[J]. 民族艺术研究, 1992(2):6.
[7]李婷. 云南花灯《游春》三个不同时期演唱版本之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2020.
张琳苹(1999.12.27),女,汉族,籍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