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吴先华
湖北铭勋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90
摘要:园林绿化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举措,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绿化效果的稳定性与长期性。由于施工过程中涉及植物材料选择、土壤改良、地形整理及后期养护等多个环节,如何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成为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围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探讨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土壤处理的合理性、施工管理的规范性及养护措施的有效性,以期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植物配置;土壤改良;养护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然而,由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涉及众多技术环节,且施工环境复杂多变,若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植物成活率低、景观效果不佳、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应针对植物材料的选择、土壤改良、施工工艺及后期养护等环节,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以确保绿化工程的质量和长期稳定性。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概述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定义与特征
园林绿化工程是指通过植物造景、地形塑造、水体营造及相关设施建设,形成具有生态、景观和休闲功能的园林空间。该工程涵盖公园、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涉及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园林工程等多个学科。园林绿化工程的特征包括季节性明显、施工受气候影响大、施工材料为生物体(植物)、质量评估周期长等,这些特征决定了其质量控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植物材料质量至关重要,选用适宜的植物种类、规格及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绿化效果,劣质苗木易导致高死亡率和生长缓慢。土壤条件同样关键,其有机质含量、pH值、通透性等直接影响植物成活率,贫瘠或透气性差的土壤会阻碍根系生长[1]。施工工艺的不规范,如种植深度不当、移栽方式错误、土壤改良不足等,均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此外,气候、地下水位、土壤污染等环境因素也影响植物适应性,极端天气可能造成损害。最后,后期养护的质量决定景观的稳定性,科学的浇水、修剪、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园林绿化长期稳定的关键。
(三)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与目标
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提高植物成活率、增强景观持续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提升生态效益等方面。质量控制的目标包括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确保土壤改良后的pH值、通透性等参数符合植物生长要求,施工过程符合行业规范标准,景观布局科学合理,且能在后期养护过程中保持稳定生长。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一)植物材料的选择与配置优化
植物材料的选择需考虑适应性、抗逆性和景观效果。首先,宜选用耐旱、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如北方城市可选择白蜡、国槐、油松、侧柏等,南方城市可选用香樟、深山含笑、杜英等。对于地被植物,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种类,如盐碱地适宜种植碱茅、柽柳等。其次,配置上应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例如在干旱区采取混交种植,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景观布局上,乔、灌、草结合,注重层次感和季相变化,确保绿化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兼备。
(二)土壤改良与地形整理
在园林绿化施工前,应对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其适宜植物生长,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2%)、pH值(5.5~7.5)、容重(<1.4g/cm³)、CEC(≥20cmol/kg)等,并据此进行改良。针对粘重土壤,可加入30%~40%的腐殖土或河砂改善透气性和排水;贫瘠土壤可施加腐熟有机肥提升养分;碱性土壤可施用硫磺粉或硫酸亚铁调节pH值。此外,合理的地形塑造与排水系统优化至关重要,如在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采用透水铺装,并通过渗透沟、暗管排水等措施防止积水,确保绿化工程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三)施工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施工工艺需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执行,例如种植穴的开挖需比苗木土球直径大1.5倍,确保根系有足够的扩展空间。栽植深度应与原土痕一致,种植后需进行定根水灌溉,以增强根系与土壤的结合。乔木支撑可采用“三角架”或“四角架”方式,确保树体稳定性。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应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关键环节(如大树移栽、灌溉设施安装)需进行现场验收,并保留施工记录。
(四)养护管理与质量保持
园林绿化的长期质量取决于科学的养护管理,包括水肥管理、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浇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积水烂根;施肥应结合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生长期适当增加有机液肥。修剪时应掌握轻剪和重剪的平衡,如行道树宜进行骨架修剪以控制树形,而绿篱则需定期修剪以保持整齐度。病虫害防治方面,可采用物理防治(如人工摘除病叶)、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和化学防治(低毒农药)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
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建立绿化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涵盖规划、设计、施工及养护等多个环节,确保施工过程的标准化与可追溯性。同时,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可对园林施工区域的土壤类型、植物生长状况、气候条件等进行动态管理,提高绿化施工的精准性。例如,基于GIS的园林数据库可存储土壤pH值、养分含量、植物生长趋势等数据,并结合远程传感技术,实现智能化调控,提高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建立施工全过程监测与反馈机制
为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需建立全过程监测与反馈机制。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可对园林施工区域的整体布局、地形变化、植物分布等进行高精度扫描,并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确保灌溉精准合理,避免过度浇水或干旱影响植物生长[2]。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植物健康状况,可及时发现病虫害、缺水或其他生长异常情况,从而实现早期干预,提高园林绿化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三)加强政府监管与行业标准建设
政府监管和行业标准的完善对园林绿化工程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园林施工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确保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应建立行业质量认证体系,对施工单位的资质、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进行严格审查,并定期开展质量监督检查,以确保绿化工程符合环保、景观和生态效益要求。
(四)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取决于技术手段,也与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为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园林施工团队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最新的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如快速造林技术、无损移植技术、精细化养护管理等[3]。此外,施工人员还需深入学习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植物修剪整形等专业知识,以确保各项施工操作符合科学规范,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和长期效益。
总结: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涉及植物选择、土壤改良、施工工艺、养护管理等多个环节,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确保绿化效果的长期稳定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未来园林施工质量控制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通过强化施工管理、提升行业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燕梅.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绿化养护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0):220-222.
[2]白雪.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居业,2023,(08):56-58.
[3]徐一斐,庾庐山,吴小业.园林绿化工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1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