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策略

作者

严峰 孙晓楠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营口市 115000

摘要:教材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校本教材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推动课程改革,还连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分析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通过校本教材的建设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材;高职院校;教材建设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依据教学大纲以及社会实践的实际需求,专门为师生精心编写的教学材料。它紧密围绕特定学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对具有相应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科学的编选与合理的组织。教材不仅是实施教育方针、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载体,更是连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桥梁。同时,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与地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教育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企业工厂,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基于这样的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发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既是加强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和内涵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践行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主开发教材,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学科前沿知识和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出具有独特视角和内容的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转变。校本教材的开势必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料、撰写教材内容、审核和修改教材等,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特长,提高教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校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可以将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办学特色融入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本校的特色融入到教材内容中,使教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

二、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教材相关工作重视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教材工作方面,部分院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专门负责教材工作的人手。部分院校对教材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些院校中,没有设立专门的教材专设机构,仅安排一人负责课程建设以及各种教学平台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该人员还需肩负教材征订、教材管理、教材建设、教材相关平台维护、教材工作量统计以及教材研究等多项工作任务。这些工作涉及面广泛,任务量繁多且繁杂琐碎。尤其是全校每学期的教材征订以及各种教学平台管理等常规教学工作,占据了其大部分工作时间,导致在教材建设、教材研究等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校本教材编写管理缺乏严谨性

由于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材覆盖面尚不广泛,任课教师为了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通常会自行编写校本教材。此外,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开发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因此学校一般不会限制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校本教材的框架结构、样张以及文档格式等方面会有具体的要求。但在整体内容和质量管控方面,却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学校没有制定明确的具体要求以及统一的评价标准,只要教师提交编写申请,往往就能较为顺利地开展编写工作,并在授课班级进行征订和选用,这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三)校本教材自身竞争力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鲜明的高职特色,其内容也与社会技术的发展需求脱节。其次,从教材建设形式来看,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校本教材都是普通的纸质教材,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及电子教材等形式则极为罕见。最后,由于校本教材在组织编者时较为随意,编写时间相对紧迫,且缺乏企业元素的融入,未能很好地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校本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材特色不鲜明,严重影响了校本教材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创新办法

(一)增强高职院校对教材管理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全面开展校本教材的各项管理工作。为确保教材管理与建设工作的有效性,高职院校需配备足够的教材管理和研究工作人员,不仅负责日常教材的选用与管理,还需积极推动教材建设和研究工作,为全校校本教材的建设提供全面指导,并加强编写过程的管理;还应出台详尽且可行的“校本教材管理办法”,明确编写条件、范围、要求、内容及形式,同时确立审核标准、论证流程、征订使用、跟踪修订、反馈评价等机制;同时,严格选拔有经验、有成就的教材研究专家,组建校内“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委员会”,实质性地参与和指导校内教材的选用、管理、规划、建设、研究与评价等工作,确保校本教材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二)严格把控校本教材建设质量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作为教材建设与选用的重要一环,必须坚持“编、选必审”的原则。其建设阶段应遵循“三步走”编写审核模式,即编写前、中、后进行阶段性把关。通过这一系列严谨的审核流程,确保校本教材的质量达到印刷标准,并按照选用工作流程进行申请、审核、征订及投入使用。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严格把控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制定校本教材编写标准,从文编排质量、课本内容、数字资源数量等直观标准,到教材知识体系、章节安排合理性、内容准确性与详实的等内涵建设标准,进行全面把关。同时,完善校本教材的跟踪评价体系,注重使用后的评价与反馈,通过量化评价分值、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材,以“螺旋式”提升校本教材的整体质量和实用性。

(三)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必须能够充分展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应该按照办学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制定一套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校本教材。同时,校本教材应该明确建设方法,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将现实工作岗位所需求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充分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内容当中。此外,在校本教材的设计上,应以工作岗位理论知识作为背景,以工作流程项目化为具体实施依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目标,精心构思教材内容、实操情境和思政环节。通过“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真实探究”的编写思路,有效结合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工作流程,展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具有内容更新快、编写与印刷周期短的明显特点,能够准确的适用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并且构成了迈向正式出版教材的关键基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细致设定评估指标,严格执行分级审核制度,提升使用门槛标准,增强管理水平,并强化建设目标的管控。高职院校在校本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抓手,根据培养目标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框架;重点构建职业能力练习模块,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应用本领和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育;同时,教材内容还需契合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学生自学,并适度融入技术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高华.高职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73-76.

[2]翁志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7):29-32.

[3]吴忠.构建高职校本教材建设激励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70-71.

作者姓名:严峰,出生年月:1988.0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省市):辽宁省营口市,学历:大学本科,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