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深度检查维护策略与安全保障

作者

叶春 周先勇

1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 2重庆工贸技师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电池系统作为其核心部件,对于车辆的性能、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深度检查维护策略,包括电池状态监测、容量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并详细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旨在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深度检查;维护策略;安全保障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节能等优势,逐渐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电池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整体运行状况。然而,由于电池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容量衰减、热失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车辆的使用性能,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深度检查维护策略,加强电池系统的安全保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概述

(一)电池类型

目前,新能源汽车常用的电池类型主要有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镍氢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电池系统组成

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通常由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电池模组是电能存储的核心单元,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而成;电池管理系统负责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和状态评估;热管理系统则用于维持电池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确保电池性能的稳定。

三、深度检查维护策略

(一)电池状态监测

电压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单体和模组的电压,能够及时发现电池的过充、过放以及电压不均衡等问题。电压异常往往是电池故障的早期信号,通过对电压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预判电池的健康状况。

电流监测:准确测量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有助于计算电池的充放电容量,评估电池的实际可用容量。同时,电流的突变也可能指示电池内部出现短路等故障。

温度监测:电池的性能对温度极为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热管理系统通过监测电池的温度分布,控制散热或加热装置,使电池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在深度检查中,需要重点关注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和变化趋势。

(二)容量检测

直接容量测试:通过对电池进行完全充放电,测量充入和放出的电量,直接得到电池的实际容量。这种方法虽然准确,但耗时较长,且频繁的完全充放电会加速电池的老化,一般适用于定期的深度检测。

间接容量估算:利用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通过特定的算法来估算电池的剩余容量(SOC)和健康状态(SOH)。常用的算法有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卡尔曼滤波法等。这些算法可以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实时估算电池容量,为用户提供电池状态信息。

(三)故障诊断

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建立电池系统的数学模型,将实际测量数据与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当两者偏差超过一定阈值时,判断电池系统存在故障。例如,通过建立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对电池的内阻、电容等参数进行估计,从而诊断电池的老化、短路等故障。

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利用大量的电池历史运行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构建故障诊断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自动学习电池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的数据特征,实现对电池故障的快速准确诊断。如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等算法在电池故障诊断中都有广泛应用。

(四)定期维护项目

外观检查:定期检查电池系统的外壳是否有破损、变形、腐蚀等情况,确保电池的物理完整性。同时,检查电池连接线路是否松动、老化,及时更换有问题的部件,防止因线路接触不良引发过热或短路故障。

清洁保养:保持电池系统的清洁,避免灰尘、杂物等堆积在电池表面或散热通道内,影响电池的散热效果。定期对电池系统进行清洁,可以使用专用的清洁工具和清洁剂,确保清洁过程安全可靠。

均衡充电:由于电池单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电压不均衡的现象。均衡充电是一种有效的维护手段,通过对电压较低的单体进行额外充电,使电池模组中各单体的电压趋于一致,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四、安全保障措施

(一)热管理系统优化

散热设计改进:采用高效的散热技术,如液冷散热、风冷散热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确保电池在高负载运行或高温环境下能够及时散热,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和热失控风险。优化散热通道的布局,提高散热效率,使电池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加热系统完善:在低温环境下,电池的性能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需要配备可靠的加热系统,如电加热丝、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加热器等,对电池进行预热,使其达到适宜的工作温度,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安全性。

(二)电池管理系统强化

过充过放保护: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严格的过充过放保护功能,当电池电压达到设定的上限或下限阈值时,及时切断充电或放电回路,防止电池因过充过放而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短路保护:实时监测电池系统的电流变化,一旦检测到短路电流,迅速采取措施切断电路,避免短路电流对电池和车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通过优化电路设计,增加短路保护装置,提高系统的短路防护能力。

安全通信机制:电池管理系统与车辆其他控制系统之间应建立可靠的通信链路,确保电池状态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给整车控制器。采用加密通信技术,防止通信数据被篡改,保障车辆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安全防护结构设计

电池外壳防护:设计高强度、耐冲击的电池外壳,采用防火、防爆、绝缘性能良好的材料,提高电池系统的物理防护能力。在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电池外壳能够有效保护电池模组不受损坏,防止电池内部物质泄漏引发安全问题。

隔离与阻燃措施:在电池系统内部设置隔离层和阻燃材料,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能够阻止热量的传播和火焰的蔓延,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同时,合理设计电池模组之间的间距,减少热传递的影响。

(四)应急处理预案制定

故障预警与报警: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故障预警功能,当检测到电池系统存在潜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向驾驶员发出预警信号,提醒驾驶员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建立与车辆远程监控中心的通信连接,将故障信息实时上传,以便专业人员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

应急处置流程:制定详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应急处置流程,包括在发生火灾、漏电等紧急情况时,驾驶员应采取的操作步骤以及现场救援人员的应对措施。对驾驶员和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培训,提高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安全意识。

五、结论

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深度检查维护策略与安全保障是确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全面的电池状态监测、准确的容量检测、高效的故障诊断以及定期的维护保养等措施,可以及时发现电池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修复和预防手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同时,通过优化热管理系统、强化电池管理系统功能、改进安全防护结构设计以及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等安全保障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系统的安全风险,保障新能源汽车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系统的深度检查维护策略和安全保障措施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出行服务。

参考文献:

[1]韦增欣,黄海东,袁功林,新能源汽车电池发展潜力与未来趋势探索[].时代汽车,2024(07):73-75.

[2]何健,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设计策略及其实证研究[1.时代汽车,2024(07):109-111.

[3]罗泽飞,覃元庆,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制造工艺的创新与优化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4,13(05):1751-1753.DO:10.19799/i.cnki.2095-4239.2024.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