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直播技术在传统广电节目中的创新应用
王黎欣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竖屏直播技术凭借其适配移动终端、增强用户沉浸感等特性,逐渐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兴传播形态。本文以传统广电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竖屏直播技术在其内容生产、传播形式与用户交互层面的创新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及行业调研,总结竖屏技术对广电节目在移动化转型中的赋能路径,提出未来技术迭代与内容优化的方向,为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竖屏直播;媒介融合;用户体验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达73%的智媒时代,传统广电节目面临三重生存危机,包括新媒体冲击、用户注意力碎片化、互动性不足。
其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20分钟,形成用户注意力的虹吸效应;其二,经过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表明,横屏节目在移动端呈现时有效可视面积缩减42%,导致内容吸引力衰减;其三,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满足Z世代对实时互动的情感诉求。而竖屏直播技术通过9:16画幅重构、实时双向交互协议及AI智能导播系统,正在创造"移动优先、用户在场"的新型传播范式,推动了短视频平台普及推动用户竖屏观看习惯的形成。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突破传统媒介技术分析的单一维度,从技术可供性理论视角切入,揭示竖屏直播如何重构广电生产的“技术-内容-用户”三元关系,探索传统广电突破媒介形态限制的路径。实践层面,为广电机构提供从设备改造到内容生产的全流程转型方案,满足移动场景下即时性、强互动的传播诉求,以及用户需求,尤其关注如何将传统节目IP转化为竖屏场景下的社交货币。
二、竖屏直播技术的艺术特征与媒介适应性
2.1竖屏美学的视觉重构逻辑
竖屏直播技术的艺术创新性,本质上是对传统影像空间秩序的颠覆与再造。首先,凝视式拍摄美学的肖像构图,竖屏画幅通过重构镜头语言,形成独特的视觉修辞体系:9:16的纵向比例天然契合人体站立姿态,镜头以中近景为主导,将人物面部微表情、肢体语言置于视觉中心,形成类似古典肖像画的凝视感。这种“去环境化”的拍摄逻辑,使主播的睫毛颤动、嘴角弧度等细节成为叙事载体。观众在屏幕前获得的不是剧场式的静观体验,而是伴随拍摄者身体律动的“在场”共鸣。界面化空间表明竖屏画面与手机屏幕的物理边界完全重合,消解了传统影像的“画框”隐喻。弹幕、礼物特效等数字元素直接叠加于主播形象之上,形成虚实交融的超现实视觉景观。
参与式传播美学表达出技术特性催生出新型观演关系,即时反馈剧场的意义表达在弹幕的滚动速度、礼物特效的视觉强度与内容节奏形成共振,观众通过指尖触控实时改写“剧情”走向。这种互动模式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界限,使直播空间转化为集体创作的数字画布。同时,情绪可视化系统通过点赞的爱心图标、打赏的虚拟礼物构成一套象征符号体系,观众的情感投入被量化为可视的数据景观。原本私密的观看行为,因互动元素的显性化而成为公共展演。
移动场景美学表现在竖屏形态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行为特征深度耦合,手机握持姿势使屏幕成为身体延伸,观看时拇指自然覆盖交互热区,触控操作被赋予肢体语言般的直觉性。这种“掌握之中”的观看体验,重构了影像接受的亲密尺度。在地铁、咖啡馆等流动场景中,竖屏内容以“视觉速写”形态嵌入日常生活间隙。背景环境的随机性反而强化了直播内容的真实质感,形成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内容消费的即时性与易逝性,促使创作者大量使用高饱和色彩、戏剧化光影等强刺激视觉元素
2.2横竖屏的视觉文化比较
横屏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画,通过景深层次构建理性秩序,竖屏则似当代装置艺术,以身体尺度的界面触发直觉体验。这种转变印证了克拉考尔“电影作为物质现实的复原”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变异——当屏幕成为随身携带的感官延伸,影像开始从“再现现实”转向“制造现实”。当每个观众都能实时改写光晕的形态,艺术品的膜拜价值彻底让位于展览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灵韵。
三、竖屏直播技术在广电节目中的创新应用场景
3.1轻量化传播与场景适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竖屏直播技术逐渐成为新闻类节目传播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横屏直播虽然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但在移动设备上观看时,用户需要频繁调整屏幕方向,体验不够流畅。而竖屏直播则完美适配手机用户的观看习惯,尤其是在新闻类节目中,竖屏直播能够通过特写镜头和弹幕互动等方式,提升年轻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央视新闻在两会报道中首次尝试竖屏直播,通过特写镜头增强了报道的细节感和真实感。美丽浙江视频号在报道重大事件时,采用竖屏直播形式,记者以第一视角进行现场报道,观众可以跟随记者的镜头实时了解事件进展。同时,直播过程中加入了弹幕互动功能,观众可以实时发表看法,记者也会挑选部分问题进行解答。这种互动形式不仅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还让年轻用户感受到更强的参与感,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竖屏直播技术在综艺类节目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沉浸式体验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上。湖南卫视在《歌手》节目中引入了竖屏直播技术,专门设置了后台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竖屏直播实时观看歌手在后台的准备情况,并通过弹幕与歌手互动。此外,节目还引入了虚拟礼物打赏功能,观众可以通过打赏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而这些打赏收入将转化为公益捐赠,用于支持社会公益项目。这种创新的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提升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3.2从“广视角叙事”到“强焦点表达”的内容表达
竖屏直播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形式的改变,更通过广阔的视角展现整体场景,而竖屏直播则更注重“强焦点表达”,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呈现,突出内容的重点和情感表达,不仅适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观看习惯,还为广电节目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竖屏直播技术,广电节目可以更好地满足年轻用户的需求,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用户粘性。
竖屏直播技术在广电节目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形式,还表达了新兴艺术美学。同时,学通过轻量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和内容重构等方式,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竖屏直播有望在更多类型的节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广电行业创新的重要方向。
作者简介:王黎欣(2001.08-),女,汉族,安徽马鞍山,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