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探究

作者

田春英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政局 河北省承德市 068450

‌摘要‌:在数字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面临效率低、共享难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基础、多方协同为核心、服务创新为驱动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通过构建标准化资源库、优化数据共享机制、推动跨领域协作,能够有效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与社会效益。创新模式不仅为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实践应用中的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档案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数字化转型

档案资源作为社会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整合与开发效率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与知识创新的水平。然而,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普遍存在资源分散、技术滞后、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大量档案难以被高效利用。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探索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档案资源整合路径‌

(一)标准化资源库的构建‌

档案资源的整合需以系统性思维破解信息孤岛问题。当前,不同机构或地区的档案管理标准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互通成本高、效率低。因此,首要任务是建立全国性或行业级的统一元数据标准,明确档案的标识、描述及分类规则。比如针对历史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共存的现象,可设计兼容性编码体系,将两者的内容、时间、来源等核心信息纳入同一框架,形成“一档一码”的唯一标识。同时,通过模块化分类方法,将档案按主题、年代或用途分层管理,既能满足快速检索需求,又为后续跨区域资源共享奠定基础。这一过程中,需借助数字化工具对存量档案进行批量清洗与格式转换,确保新旧资源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从分散存储到集中化、标准化管理的跃升。

(二)技术赋能与数据共享‌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大幅优化档案处理流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对档案文本进行语义分析,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摘要,显著降低人工编目压力;机器学习模型则能根据用户行为数据,智能推荐关联档案,提升检索精准度。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档案共享提供了安全可信的环境。例如,在跨部门协作中,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记录档案调阅、修改的全流程痕迹,既保障数据不可篡改,又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同时,搭建基于云平台的共享数据库,可打破地域限制,支持多终端实时访问,但需同步完善权限分级机制,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重创新,档案资源得以从封闭式管理转向动态化、协同化应用,释放其潜在价值。

二、‌多方协同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一)跨部门协作的深化‌

多方协同机制的落地,需以制度化设计破除“各自为政”的壁垒。政府作为主导者,应牵头制定档案资源整合的顶层规划,明确财政、技术、人力等资源的分配规则。例如,可建立跨层级、跨区域的“档案联席会议制度”,将档案馆、文化部门、科研机构及信息化企业纳入协作网络,定期召开会议推进资源对接与标准统一。在具体实施中,需细化各方权责:政府部门负责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开发智能管理系统,而基层档案机构则承担资源采集与初步整理工作。此外,可搭建“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民生档案、历史文献等数据统一归集,并设置分级开放权限,既满足部门间的按需调用,又避免数据滥用风险。这种“统筹规划-分工落实-平台支撑”的闭环机制,能够有效化解协作中的推诿低效问题。

(二)社会力量的激活‌

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依赖行政力量,还需激发社会参与的“源头活水”。针对民间散落的珍贵档案,可探索“档案众筹”模式:由档案馆发布征集主题(如地方民俗、家族谱牒等),通过线上平台向公众开放提交入口,并对提供有效资源的个人或团体给予数字化副本返还、荣誉证书等激励。对于高校及研究机构,可设立“档案开发专项课题”,鼓励学者利用档案资源开展历史考证、文化IP挖掘等研究,推动学术成果向公共服务转化。例如,某市档案馆联合高校团队,将抗战时期的口述档案转化为有声读物,并嵌入城市文旅导览系统,使档案从“库房资料”变为“可听可感”的文化产品。同时,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档案整理志愿服务,如招募退休教师、文史爱好者协助档案编目或内容校核,既降低人力成本,又增强了公众对档案事业的认同感。

(三)服务场景创新与价值挖掘‌

(四)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

档案服务的升级需以用户需求为“指挥棒”,通过精准调研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动态匹配。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可建立分层服务体系:面向科研机构与学者,提供专题数据库定制服务,例如根据特定研究领域(如近代工业史、方言变迁)整合分散的档案文献,并支持高级检索、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面向企业与公众,则侧重实用性开发,如搭建“民生档案一站式查询平台”,集成户籍、房产、政策变迁等高频需求数据,简化证明材料获取流程。以某省档案馆实践为例,其联合地方政府推出“企业档案管家”服务,为企业免费提供历年政策文件、行业统计数据的定向推送,帮助企业快速定位合规依据,间接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五)场景化应用拓展‌

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需跳出传统查阅场景,探索“档案+”的跨界融合路径。在文化旅游领域,可联合文旅部门与科技企业,以地方特色档案为素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比如利用AR技术还原古城墙的历史变迁,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实体遗址,即可叠加显示不同朝代的建筑风貌、人物故事及相关档案文献,实现“虚实结合”的文化传播。在教育领域,可推动档案资源进课堂,例如将红色档案转化为思政课情景教学案例,或联合学校开发“档案里的科学史”校本课程,通过原始手稿、实验记录等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这类轻量化、互动化的应用尝试,能够使档案从“专业领域”走入“大众生活”,实现社会价值的指数级释放。

结论‌

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需以技术为支撑、协同为保障、服务为目标。通过构建标准化与共享化的资源体系,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并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能够充分释放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档案管理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档案事业从“保管型”向“智慧服务型”转型,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杨越. 湖南省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湖南:湘潭大学,2022.

[2]马静. 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分析[J]. 文存阅刊,2021(15):18.

[3]孙惠媛. 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24(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