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化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李盈 贺芮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吉林省 德惠市 130300

摘要: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初中数学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课前预习、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个性化教学以及促进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表明,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化手段;教学策略;个性化学习

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探索信息化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推动数学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指导课前预习

于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通过制作微课视频、电子课件等形式,将重点难点问题化繁为简,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还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奠定基础[1]。

举例来说,在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录制微课视频,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解法,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解答练习题,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互帮互助。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和解题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对枯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几何图形的构成和变换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数学问题情景,利用在线互动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等[2]。如此,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以教学“轴对称”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首先呈现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其对称特点,然后将图形沿着对称轴平移、旋转,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平移后,仍然与原图形重合。接着,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轴对称的动画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对称之美,如蝴蝶的翅膀、树叶的脉络等,引导学生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初步理解轴对称概念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几何画板,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绘制各种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采用“一刀切”的统一化教学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实施个性化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难点所在,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自适应的学习路径,让学生根据自身节奏安排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

譬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在智慧教学平台上发布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推送一些趣味性的微课视频和练习题,帮助他们梳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给予及时的答疑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探究任务,如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解题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分析系统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后于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观强调评价应当全面、连续、发展,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评价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多维度、动态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

就过程性评价而言,在线测评系统是教师实施阶段性诊断的有效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设计形成性测试题目,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参与在线测验,系统可自动批阅并生成测评报告。教师通过分析测评结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数据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巩固、查缺补漏提供了依据。

在综合素养评价方面,电子学习档案袋为全面记录学生发展状况提供了便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各类过程性资料,如课堂发言记录、作业完成情况、探究活动报告、学习反思日志等,都可纳入电子档案袋。通过对电子档案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动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同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数的高低。

结语

总体观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为培养新时代数学创新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黄雨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23.

[2]车红丽,顾然,胡江华.信息技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14):5-6.

[3]赵振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新通信,2024,26(09):182-184.

作者简介:李盈 1998.05 女 汉 吉林榆树 学士学位 二级教师 数学教师 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