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合作如何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探析

作者

王惠琴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盐场中心幼儿园 363000

摘要:文章浅谈了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价值,即整合衔接教育资源、强化幼儿综合素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文章还探析了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路径,幼儿园、家庭应统一目标,并紧抓行为习惯、心态、能力三点提高家园合作效率,同时幼儿园、家庭需加强一体化沟通与针对性沟通,在此基础上消除合作阻力,进而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目标。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资源

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幼儿园在树立合作育儿意识的前提下采取多种举措完成教育任务,使幼儿能全面发展。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家园合作,然而有些家庭与幼儿园存在合作目标模糊、效率较低且缺乏沟通的问题,受上述问题影响而降低了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完成幼小衔接教育任务,探析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价值

1.1整合衔接教育资源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加强家园合作,利于幼儿园整合家庭、小学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开展跨空间主题化衔接教育活动,确保家庭、幼儿园教育同向同频,解决家长脱离衔接教育正轨的问题,同时教师可更好的面向家庭提供衔接教育服务,继而保证幼小衔接事半功倍。

1.2强化幼儿综合素养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目标,教师需帮助幼儿做好成为小学生的准备,如了解并遵守班级纪律、能独自穿衣服与整理书包、能清楚讲明自己想说的话等。有些家庭存在比较溺爱孩子的问题,致使幼儿缺少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难以做好入学准备。基于此,幼儿园要与家庭合作育儿,指导家长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达到家庭、幼儿园携手培育幼儿规则意识、表达能力、劳动技能等综合素养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落实幼小衔接成长目标储能。

1.3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相较于家长,教师育儿经验丰富,深耕教育领域,主动接触与践行新理念,并响应教改号召,积极改进幼儿教育形式,通过家园合作教师的育儿成果得以共享,这不仅可帮助家长解决“什么是幼小衔接”这一问题,还能保证先进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与形式可下沉至各个家庭,达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并促进幼小衔接的效果。

2.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路径

2.1统一目标,家园优质合作

家庭、幼儿园统一站位是合作的前提,以免出现教育理念与做法有分歧的情况,这需在展开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合作之前确立目标,为家园优质合作指明方向。例如,教师可针对一些家长盲目给孩子补课的行为设定“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目标,为了使家长能接纳家园合作目标,教师需采取开家长会、发放幼小衔接指导手册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能认识到3-6岁幼儿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尚不具备理解抽象文字符号的能力,若硬性要求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既会让幼儿失去童年的快乐,又会挫伤其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家长得以树立幼小科学衔接的意识,不制造焦虑,亦不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幼儿可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快乐生活并健康成长。从总体来讲,家园合作目标是强化幼儿综合素养,因为各园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幼小衔接环节需要攻克不同的难关,所以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设定家园合作目标,使得家园合作能“因园制宜”且育人为本[1]。

2.2紧抓要点,提高合作效率

在统一目标的基础上,幼儿园需紧抓三点提高家园合作效率,达到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任务的目的。要点一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家长可与家里有小学生的同事或亲友沟通,用以了解小学生活,知晓小学生应遵守的规程,如上课举手发言、不能在走廊高声喧哗等,在此基础上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幼儿,家长、教师携手助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给予支持;要点二调整幼儿心态,家长、教师需从心态着手一同帮助幼儿接受自己将会成为小学生的事实,其目的是以免幼儿因到了陌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产生焦虑、恐惧、抵触等负面情绪,为了做到这一点家长、教师要注重积极心理暗示,如“你就要成为小学生了,我相信你一定能收拾好玩具”,同时要给予幼儿表扬,使幼儿乐于迎接挑战,亦可产生成就感、获得感,并将积极情感转化为幼小衔接的心理动力;要点三提升幼儿能力,如独自就餐的能力、独立穿脱衣服的能力、合作互助能力、文明沟通能力等,使幼儿具备在幼小衔接阶段平稳过渡的能力。这需教师组织开展基于家园合作的幼儿能力提升活动,将家庭、幼儿园两大场域融合起来,为幼儿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使幼儿能在幼儿园学本领,并能在家庭生活中巩固提升,继而实现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2.3有效沟通,消除合作阻力

沟通是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必要条件,用以消除家长、教师合作阻力,同时双方能共享信息,利用信息探索提升衔接教育水平的出路。一方面教师需面向家长做好一体化沟通工作,从全局着眼制定与推行幼小衔接计划,并在沟通渠道畅通的基础上消除计划实施阻力;另一方面教师需面向家长做好针对性沟通工作,其目的是共同解决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所产生的差异化成长问题,如部分幼儿始终不能独自如厕、不遵守课堂秩序、表达能力较差等,通过沟通家长与教师可分析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合力制定可解决问题的教育方案,并在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实施,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更具生本性与灵活性。因为幼儿处于动态发展阶段,其所出现的成长问题会不断改变,所以家长与教师需有效沟通,用动态眼光看待孩子,以便提供及时且有用的成长指导。基于此,教师可利用社媒搭建家园沟通平台,为家长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问题提供便利条件,使双方沟通可不受时空因素限制,教师、家长得以更好的携手完成衔接教育任务[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需加强家园合作,其目的是整合家庭、幼儿园的资源强化幼儿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实现幼小平稳衔接过渡的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家长、教师需统一教育站位,紧抓三点提高家园合作效率,还要通过沟通真正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继而凸显家园合作价值,提高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阳娟,张莅蓓,李易洁.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类型及成因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4,26(06):18-21+36.

[2]张霞.加强家园合作沟通,指导家庭科学幼小衔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10):88.

本论文系课题《家园合作如何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探析》(立项批准号:【ZPKT2024108])课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