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化手段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

作者

王兰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学 0652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探讨了信息化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及智能设备的整合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认知广度,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研究提出,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情,优化教学情境设计,创新评价反馈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化阅读课堂,从而推动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与时代性。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化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

信息化手段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视听呈现,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音频或视频,有效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以《观潮》教学为例,教师可整合钱塘江潮汐的实拍视频、浪潮声效及卫星云图动态演示,构建多维感知场景。在课堂导入环节,先播放2分钟潮水奔涌的实况录像,当学生被”白浪翻滚””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震撼时,教师顺势提问:”课文里哪些语句能准确描述你看到的画面?”此时学生带着直观印象重读课文,既能快速锁定”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关键语句,又能通过视频与文字的对照,体会比喻修辞的形象性。这种”先体验后品读”的模式,较传统讲解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拓展认知广度,深化文本理解

信息技术可突破纸质教材的平面化局限,通过立体资源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针对学生对抗美援朝历史背景认知模糊的问题,教师可精选中央档案馆公开的毛岸英家书影音资料、志愿军战地记者拍摄的图片集,制作成交互式时间轴。当学生点击”1950年11月”节点时,既能观看彭德怀司令员汇报毛岸英牺牲经过的纪录片片段,又能阅读同时期其他志愿军战士的家书摘录。这种多模态资源呈现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作为父亲与领袖的双重情感,更通过真实史料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全景认知,使革命传统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信息化手段助力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情境化导入设计,激活阅读思维

信息技术能突破传统课堂的平面化呈现方式,通过视听融合、虚拟仿真等技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化的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与文本的情感联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支持,教师若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贴近文本的情境,不仅能降低理解门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秋日场景。课堂伊始,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动态秋景图: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深红的枫林层层晕染,配合音响播放细雨轻敲屋檐的滴答声与隐约的秋虫鸣叫。同时,在教室角落布置仿真枫叶、悬挂桂花香囊,形成视觉、听觉、嗅觉的多维刺激。当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上的VR程序“漫步”虚拟秋日园林时,教师适时提问:“你脚下踩到的落叶会发出什么声音?这和课文里‘沙沙’的描写一样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自然关注到文中“五彩缤纷的颜料盒”“你挤我碰的果子”等拟人化表达。这种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品析的教学路径,使学生在后续精读环节能主动挖掘“扇走炎热”“邮来清凉”等精妙用词,实现从情境体验到语言鉴赏的思维进阶。

(二)多元化资源整合,构建立体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信息化平台的海量资源与智能分类功能,为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通过筛选、重组与文本相关的拓展材料,既能夯实基础薄弱学生的认知根基,又能为学有余力者打开探索窗口,最终构建起“基础—提升—拓展”的三级资源体系。这种立体化课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切的学习支架中获得成长。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依托“班级读书圈”教育平台实施分层教学。针对阅读困难的学生,推送15分钟动画短片《鲁滨逊的荒岛日记》,通过可视化叙事理清“建房”“制陶”“救星期五”等关键情节;对中等能力学生,提供交互式思维导图模板,引导其梳理“生存技能”“心态变化”两条主线,并插入原著精彩片段朗读音频辅助理解;针对高阶学生,则开放“18世纪航海技术”“殖民贸易史”等拓展资料库,设置“如果你是鲁滨逊,会带哪三样工具”的思辨话题。此外,教师设计AR实景游戏:学生用平板扫描特制卡片,即可进入虚拟荒岛,通过拖拽材料完成“搭建帐篷”“钻木取火”等生存挑战。这种将知识检测融入游戏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

(三)动态化评价反馈,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阅读教学评价多侧重终结性结果,而信息化工具支持下的动态评价更关注学习过程。通过实时采集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及时反馈学习成效,教师能够精准定位教学盲区,学生也可在互动中调整学习策略。这种“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既能提升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元认知能力。在写话课《我的好朋友》教学中,教师运用“智慧课堂”系统实施全过程评价。初稿写作阶段,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完成创作后,系统自动生成词频统计图,直观显示“眼睛”“笑容”“跳绳”等高频词汇。教师选取典型习作投屏展示,先由AI助手标出“的”“地”“得”使用错误,再引导学生开展同伴互评:点击句子旁的“星星”图标标记优美语句,长按段落录制语音建议。针对“她跑步很快”的简单表述,有学生提出:“可以加上‘像小鹿一样蹦跳’的比喻吗?”修改环节,教师根据系统统计的共性问题,重点讲解外貌描写技巧,并推送“人物特征描写微课”供学生自主观看。课后生成的个性化报告显示,85%的学生在二次写作中增加了细节描写,63%的学生主动尝试使用比喻修辞。这种“数据驱动+即时互动”的评价模式,使教与学的改进更具针对性。

结语

信息化手段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路径。教师需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技术工具,构建“以生为本”的智慧课堂。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阅读教学将进一步走向个性化与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京. 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生本课堂阅读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5):66-67.

[2]王信.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24,26(1):179-181.

[3]谢翠娥. 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识的研究[J]. 教师博览,2024(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