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具辅助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
高春霞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学 0652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本研究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合理运用动画演示、互动软件等数字化手段,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概念抽象化、学生理解困难等瓶颈问题。数字化工具通过创设生动情境、直观呈现数学本质、搭建实践操作平台等方式,可显著提升概念教学效果。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把握辅助性原则,注重工具选择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构建”技术辅助+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工具;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一、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直观呈现抽象概念:动态几何软件可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自由转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数的运算演示工具能动态展示计算过程,如分数加减时单位”1”的分割与重组,使抽象算理具象化。统计图表生成器可即时呈现数据变化规律,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2.增强课堂互动性:虚拟操作平台允许学生自主拖动图形元素,在探索中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数学游戏软件通过闯关模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如通过物品组合游戏掌握乘法分配律。即时反馈系统能捕捉学生思维轨迹,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工具选择适配化
工具选择适配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匹配合适的数字化工具。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借助实物表象理解概念;中年级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需要过程可视化支撑;高年级则应侧重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这种分层递进的工具选择策略,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能精准对接教学目标。以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为例,教师可选用”虚拟直尺”APP辅助教学。该工具具备厘米、分米双刻度对照功能,学生通过触屏拖动物体端点,直观感受单位量差异。在认识”米”的概念时,软件内置的AR测量功能可将教室实景转化为测量场域,学生用设备摄像头扫描课桌、黑板等物体,即时显示以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这种将抽象单位具象为生活场景的技术适配,让学生在具身认知中建立量感。对于”折线统计图”教学,则选用数据动态生成器,学生输入本地天气温度数据后,软件自动生成折线变化趋势,并通过关键点标注功能分析数据波动特征,有效衔接了数据处理与数学分析能力培养。
(二)活动设计层次化
层次化活动设计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搭建递进式认知台阶,帮助学生实现概念建构的螺旋上升。教师需将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流程分解为相互衔接的任务模块,每个模块设置明确的能力培养指向,形成”操作体验-意义建构-迁移应用”的完整学习链。如在人教版”长方形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级探究活动:第一层次使用图形拼摆软件,学生自由组合1cm2方块铺满长方形,系统自动记录排列方式与数量;第二层次激活软件的网格透视功能,引导学生发现”每行个数×行数”的计算规律;第三层次创设装修模拟情境,学生根据虚拟房间尺寸计算地砖用量,软件实时核算预算金额。这种分层设计使面积公式的抽象推导过程,转化为可触摸、可验证的数字化操作体验。六年级”圆柱体积”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用3D切割工具将圆柱体分解为无数个薄圆片,再通过动态重组观察体积不变现象,最后在水利工程模拟系统中计算不同圆柱储水罐的容积,完成从直观感知到实际应用的思维跃迁。
(三)评价反馈动态化
动态化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单一结果评价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捕捉学习过程的多维度数据。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发展性、过程性和交互性,既能实时诊断学习问题,又能为教学改进提供可视化依据。在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采用”思维可视化”评价系统。学生在数位顺序表软件中拖放数字卡片时,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路径并生成思维流程图。例如将”0.5”转化为分数时,部分学生直接拖拽5到十分位,而有的学生先放置1再分割为10份。教师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差异化的操作轨迹,精准把握学生的概念理解程度。而在”可能性”单元教学中,智能评价系统会统计学生在模拟抽奖实验中采用的策略类型:随机尝试型、数据记录型或概率计算型,据此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对于选择随机尝试的学生,系统推送”大数据模拟”微课;偏好直观操作的学生则获得概率转盘游戏资源,实现评价数据与学习指导的闭环衔接。
三、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优化
(一)避免技术应用误区
技术应用需遵循”适时、适量、适度”原则,避免过度依赖或形式化使用。适时强调在认知冲突点介入技术工具,适量要求平衡数字化操作与传统学习活动,适度关注工具功能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以”认识时间”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虚实结合”策略:先让学生转动实体钟表模型感知时针分针的齿轮联动,当学生困惑于”为什么分针转一圈时针只走一格”时,再引入虚拟钟面放大镜功能。该工具可将钟表内部齿轮结构放大10倍,学生拖动分针旋转时,能清晰看到内部传动装置的工作过程。数字化操作仅用时8分钟,重点解决机械原理的认知难点,后续练习仍采用纸质钟面绘制。这种有节制的技术介入,既突破了抽象认知障碍,又保留了必要的动手操作体验。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应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探究,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概念。人教版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展示了这一理念的实施路径。教师提供概率实验模拟器,学生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一组用随机数生成器模拟抛硬币1000次,统计正反面出现频率;另一组调整实验参数,观察”两面花纹相同”的非常规硬币对概率的影响。在实验数据突破50%的理论值时,学生自发讨论”大数定律”的显现条件。教师通过屏幕监控系统捕捉各组实验进程,适时推送”历史上概率学家研究案例”的拓展资料。这种基于数字化工具的深度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随机现象的数学本质
结论
数字化工具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开辟了新路径,但其本质仍是辅助手段。教师需立足学科本质,准确把握技术应用的时机与程度,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未来应继续探索智能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使数字化工具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赖丽丽. 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J]. 电脑校园,2024(7):1028-1030.
[2]张硕. 基于数据驱动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课例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为例[J]. 文渊(小学版),2024(5):226-228.
[3]徐晨燕. 数字化平台助力小学生数学概念理解[J]. 教育,2024(2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