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扎实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研究

作者

王璐 王鹤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016000

【摘要】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数字化转型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本文以内蒙古乌海市“智慧大脑+”智能政务模式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数字技术在重构群众路线实践范式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智能技术通过精准服务供给、智能政民互动和科学决策支撑三重机制,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与群众获得感。乌海实践形成的“模块化架构+标准化数据包+订阅制服务”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数字政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建议通过构建全区统一的智能政务中枢、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强化民族特色服务等路径,推动数字政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政务;网上群众路线;智慧大脑;数据治理

一、引言

在“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指引下,政务服务正加速从“线下跑腿”向“云端交互”转型。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数字鸿沟显著等特殊挑战。乌海市通过“智慧大脑”平台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群众线上办事效率提升46.8%、政策咨询满意度达92.4分的显著成效,为民族地区践行网上群众路线提供了创新样本。本研究立足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实践,旨在揭示智能技术赋能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提炼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二、智能技术驱动的群众路线范式重构

(一)政策与技术的协同赋能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明确提出构建智能集约的政务服务体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2023)进一步将“智能服务覆盖率”纳入核心考核指标。政策叠加效应催生了政务服务从“功能型”向“智慧型”的质变。乌海市引入智能系统后,38类高频民生事项实现“秒级预审”,日均处理咨询量从800件跃升至2800件,印证了“政策引导—技术落地”的双轮驱动机制。

(二)民族地区治理的特色突破

针对蒙古族群众占比18.7%的区域特征,乌海市开发蒙汉双语数字人客服系统,攻克少数民族语言服务难题,线上办事覆盖率从68%提升至100%。在牧区创新“卫星通信+移动政务车”服务模式,使牧民平均办事距离从87公里缩短至5公里,季节性服务需求满足率达98%,有效破解了边疆地区服务半径过大的治理痛点。

三、乌海智能政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基础设施共建机制创新

乌海市首创“政府数据主权+企业算法赋能+银行算力支撑”的三方共建模式,建成西北地区首个智能政务云中心。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使单位服务成本下降62%,算力利用率达91%,破解了传统财政单一投入的可持续性困境。部署的500台政务自助终端,支持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等89项高频事项“刷脸即办”,日均服务量突破1.2万次。

(二)智能中枢的核心功能突破

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三大核心功能:

1. 智能预审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材料自动核验,将群众办事材料补正率从32%降至7%,预审准确率达95%;

2. 政策仿真平台:对12项民生政策进行实施前推演,优化条款23处;通过政策仿真平台对《乌海市牧区低保认定办法》进行推演,发现“牲畜折价标准模糊”等3类矛盾点。经优化后政策实施首月,牧区低保申诉量同比下降71%;

3. 数字人客服体系:蒙汉双语服务24小时可用性达99.7%,累计解答咨询28万次,满意度评分92.4分。“跨境务工人员服务专线”累计办理中蒙双语公证业务1.2万件。

四、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推广性路径

(一)构建“草原智脑”智能中枢

建议自治区统筹建设全区统一的政务AI能力平台,集成蒙语语义理解、牧区场景适配等特色功能模块。通过模块化架构设计,支持各盟市“按需装配”智能组件,尽早实现基层服务场景智能覆盖率100%。建立包含200万条政务对话数据的训练库,分阶段持续优化算法模型精准度:

1. 试点阶段(2024-2025):在呼包鄂乌协同区先行部署,重点建设医保核销、草原生态补偿等6大场景;

2. 推广阶段(2026-2027):向蒙东地区输出标准化模块,建立自治区联邦学习算力池;

3. 深化阶段(2028-2030):实现全区政务AI能力协同进化,形成数字治理“内蒙古范式”。

(二)完善数据治理制度体系

制定《内蒙古政务数据共享管理条例》,建立“负面清单+分级授权”共享机制。在乌海试点政务数据资产入表制度,探索数据要素确权登记与交易流通路径。设立自治区级数据共享补偿基金,对数据供给部门实施差异化激励,破解“数据孤岛”难题。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条例》,要求所有政务AI系统通过蒙语应用等级认证。算法审计委员会由网信办、高校、群众代表三方组成,每季度发布算法透明度报告。

(三)强化民族特色服务能力

实施“数字服务边疆行”专项行动,开发牲畜补贴智能核验、跨境医保线上办理等定制功能。在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城市建设中蒙双语政务服务专区,为境外务工人员提供公证、签证等“云上办”服务。完善“移动政务车+卫星基站”服务体系,确保边境牧区服务覆盖率100%。

五、结论与展望

乌海实践表明,智能技术通过三重机制重构群众路线实践范式:精准识别群众需求的感知机制、智能匹配服务资源的配置机制、动态评估实施效果的反馈机制。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建政企银协同的基础设施共建模式,二是攻克民族语言智能服务的技术瓶颈,三是形成中小城市低成本获取AI能力的“订阅制”方案。建议自治区设立“乌海经验输出专班”,编制《政务AI系统建设指南》,重点向蒙东地区推广智能政务解决方案。针对AI伦理风险,建议在乌海试点建立政务算法“双清单”制度——负面清单:禁止使用人脸识别分析群众满意度等12类场景;义务清单:强制要求政策推演类算法公开决策逻辑路径。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政务大模型的伦理规制、数字鸿沟的弥合策略等议题,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Z]. 国发〔2022〕14号, 2022.

[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Z]. 内政发〔2024〕12号, 2024.

[3] 翟云, 蒋敏娟. 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的实践路径与制度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22(8): 22-29.

[4] 孟庆国等. 数字政府建设: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 国家信息中心.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R]. 北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

[6]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条例[Z]. 2021.

[7] 锁利铭, 马捷. 民族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3(3): 56-64.

[8] 王佃利, 张莉. 边疆地区数字治理的“结构—过程”模型构建[J]. 电子政务, 2024(4): 15-28.

课题项目: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度自治区网信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扎实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研究——“数字政务”助力提升人民“云端”获得感(课题批准号 2024WX34)。

简介:一作姓名;王璐 性别;女 籍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出生年月;1996年08月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民主政治

第二作者简介:姓名;王鹤 性别;女 籍贯;内蒙古达拉特旗 出生年月;1992.10 民族;蒙古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