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公路涵洞设计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普琼次仁

西藏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

摘要: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山区地域分布广泛,山区公路作为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纽带,对于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加强区域交流以及推动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涵洞作为山区公路排水系统及道路通行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山区公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合理设计山区公路涵洞,确保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是保障山区公路安全畅通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山区公路;涵洞设计;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山区公路涵洞作为公路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公路的排水能力、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然而,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涵洞设计常常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山区公路涵洞设计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山区公路涵洞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1山区公路涵洞设特点

1.1地形适应性

山区地形复杂,坡度陡峭,地质条件多变。涵洞设计需充分考虑地形高差,采用阶梯式或斜交布置,以适应自然坡降。同时,需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确保结构稳定性。

1.2水文与排水要求

山区地形陡峭,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地表径流迅速汇聚,易引发短时高流量洪水。涵洞设计需优先考虑泄洪能力,通过扩大断面尺寸或选用箱型结构增强过水效率,同时需优化内部流线以减少淤积风险。进水口结构应结合地形设置导流措施,如截水墙或阶梯式消能池,以分散水流冲击力,保护基础稳定性。

1.3施工与维护难度

山区施工受限于狭窄道路和复杂地形,重型设备运输困难,常依赖人工或轻型机械分段作业。涵洞构件需预先设计为可拆分单元,兼顾轻便性与结构强度,便于人力搬运和现场拼装。后期维护需预留检修入口及排水通道,结构内部应避免尖锐转角以降低清淤难度。长期耐久性需通过防腐蚀涂层或局部加强设计实现,尤其关注接缝处密封性能。

2山区公路涵洞设计常见的问题

2.1地质勘察深度不足

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如果地质勘察的钻孔数量不足、钻探深度不够,或者对地质资料的解读不准确,都可能导致对地基承载力的判断不准确。这将直接影响涵洞位置的合理选择,可能导致涵洞建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如软弱地基、断层破碎带等,从而引发地基沉降、变形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涵洞结构破坏。

2.2涵洞选型不当

涵洞的选型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公路等级、功能、性质、使用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然而,在实际设计中,有时会出现选型不当的情况,如将适用于平原地区的涵洞类型应用于山区,导致涵洞无法适应山区的复杂环境,影响排水效果和使用寿命。

2.3涵洞孔径设计不合理

涵洞孔径的大小应根据设计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条件以及公路等级、交通量等使用要求综合确定。如果孔径设计不合理,如孔径过小,可能导致水流不畅,甚至引发水毁等安全事故;孔径过大,则可能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2.4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

涵洞与周边排水系统的连接设计应考虑水流的畅通,避免因排水不畅导致的积水问题。然而,在实际设计中,有时会出现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的情况,如涵洞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水流无法顺畅通过涵洞,影响排水效果。

3解决对策

3.1加强地质勘察

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分布不均,可能存在断层、软弱夹层或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在涵洞设计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包括钻探、物探和原位测试等手段,确保勘察数据准确反映实际地质情况。钻孔布置应覆盖涵洞轴线及周边影响范围,钻探深度需穿透潜在不稳定地层,如风化带或破碎带。此外,应结合地质雷达、地震波探测等先进技术,提高勘察精度。勘察数据需详细分析,评估地基承载力、渗透性及边坡稳定性,避免因地质隐患导致涵洞沉降、开裂或塌陷。对于特殊地质区域,如高陡边坡或泥石流易发区,应制定专项加固方案,确保涵洞基础稳固。

3.2合理选型

山区公路涵洞的选型需综合考虑地形、水文、施工条件及经济性等因素。拱涵适用于承载力较高的岩基,其结构稳定,能承受较大土压力,但施工工艺较复杂。盖板涵施工简便,适用于软土地基,但需加强基础处理以防不均匀沉降。箱涵整体性好,抗变形能力强,适合高填方路段,但造价较高。在陡坡地段,可采用阶梯式涵洞或跌水结构,降低水流冲刷。对于泥石流频发区,可选用高净空涵洞或增设拦砂坝,减少淤塞风险。选型时还需评估施工可行性,如机械进场难度、材料运输成本等,确保设计方案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具备可实施性。

3.3准确确定孔径

涵洞孔径的确定需基于水文计算,综合考虑设计洪水流量、流速、水位及泥沙含量等因素。采用推理公式或水文模型计算峰值流量,并结合历史洪水数据验证。孔径过小会导致排水不畅,引发积水或冲刷;孔径过大则增加工程成本。对于多雨山区,需提高设计标准,采用更高重现期的洪水数据。同时,应考虑涵洞纵坡对流速的影响,避免因坡度过陡导致水流冲击破坏。在泥石流活跃区,需额外增加净空高度或设置沉砂池,防止淤堵。此外,孔径设计还需符合公路等级要求,如一级公路涵洞需满足更高排水能力和结构强度标准,确保长期安全运营。

3.4优化排水系统设计

山区公路涵洞的排水系统设计需与自然水系和人工排水设施形成有机整体。进水口设计应结合地形特点,采用喇叭口或渐变段结构,减少水流紊流和局部冲刷。出水口需设置消能设施,如消力池或挑流鼻坎,降低水流冲击力,防止下游河床被掏空。涵洞纵坡应保持合理坡度,既保证排水顺畅,又避免流速过快导致结构受损。在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可设置多孔涵洞或分洪通道,提高泄洪能力。排水系统设计还需考虑季节性变化,如融雪期或台风季的极端水文条件,确保涵洞在暴雨或冰雪融化时仍能有效排水。此外,应加强涵洞与截水沟、边沟等附属设施的衔接,形成完整的排水网络,避免局部积水对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3.5加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山区涵洞施工环境复杂,需建立严格的施工管理体系。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技术要点、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施工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控,如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实时监测涵洞轴线和高程,确保结构位置准确。材料质量控制是关键,混凝土配合比需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护需规范操作,防止蜂窝麻面或裂缝产生。对于高填方路段涵洞,应分层回填并压实,避免不均匀沉降。施工人员需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熟悉山区施工特点,如陡坡作业安全规范、雨季施工防护措施等。工程验收阶段需进行荷载试验和渗水检测,确保涵洞承载力和防水性能达标。通过全过程质量管理,保障涵洞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结束语

山区公路涵洞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加强地质勘察、合理选型、准确确定孔径、优化排水系统设计以及加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山区公路涵洞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提高涵洞的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同时,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确保山区公路涵洞既满足使用要求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小成.山区公路涵洞设计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6):154-156.

[2]吴淀杭.山区公路高填土涵洞设计与加固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4):101-103.

[3]江端辉.山区公路涵洞设计常见缺陷及对策[J].交通世界,2022,(08):144-145.

[4]李优峰.关于山区公路涵洞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四川建材,2021,47(07):168-169.

[5]陈泽民.关于山区公路涵洞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四川水泥,2020,(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