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拥抱AIGC时代:高职翻译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探究

作者

钱辰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1.引言

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领域,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对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翻译专业人才,推动建设“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强调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大背景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需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为社会公共事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和坚定信念,适应当前国际交流的需求,培养出能够讲述中国故事的翻译人才。

2.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的相辅相成

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形成的一项战略性教育理念。该理念源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经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进一步深化,并在同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得到全面肯定和明确部署。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赫尔巴特(1989)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养成。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构建“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对于培育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全面能力的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价值(邱伟光,2017)。然而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部分实践中,韩宪洲(2021)指出存在忽视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关系的问题。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专业思政的核心在于专业特色的体现。对于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刘欣,陈小慰(2024)认为单单考察综合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翻译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回应国家关切,服务现实需求。翻译教育的时代内涵,要求突出翻译社会价值,不能忽视对于翻译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刘怡,张炜2024)。为适应新时代专业翻译人才培养要求,在翻译教学的基础上,穆雷等人(穆雷,梁伟玲,刘馨媛,2024)认为在教学中凸显教育理念及育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翻译教育的深层意义和内在灵魂,认为翻译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对翻译专业的热爱和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翻译技能,培养出“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厂的国际视野、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专业翻译人才。”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潮流,培育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首要任务(王清然,徐珺,2023)。

3.翻译教育的思维培养

在AIGC技术的影响下,翻译领域正朝着人机协作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翻译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改革的迫切需求。受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以罗杰斯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教育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享有“自由学习”的权利,以学生为中心,激励他们主动承担学习责任,自主规划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翻译知识构建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根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翻译技巧和理论的容器,而是通过个人经验与心理结构,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与同伴合作,通过交流和协作来主动构建翻译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与学生共同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对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解和技能。教学方法倾向于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即在真实的翻译任务和模拟的翻译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翻译技能,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多变的翻译领域中适应和创新至关重要。

翻译课程的教学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高阶思维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教学理念强调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知识建构,同时推崇合作学习、同伴学习和探究学习,视其为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式训练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由讨论和深入探究问题,确保学习动力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评价机制上,特别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以实现主动、高效和持续的学习过程,达成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4.与思政融合的翻译课程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设计需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框架,结合翻译高阶思维的内涵与发展特性。

教学目标的强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存在的根本,也是其核心要素。本课程突破传统目标框架,转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培养,聚焦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旨在通过翻译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教学资源的整合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确保学习内容和路径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结合思政元素,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翻译练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

基于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实际生产特性,引入真实或仿真的翻译项目进行驱动,结合不同翻译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以真实的翻译问题链贯穿教学,创设问题导向的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的实施

采用项目式学习、同伴教学、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在翻译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如通过翻译中国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

师生互动与合作的促进

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和讨论翻译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评估与反馈的实施

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实现主动、高效和持续的学习过程。设计包含思政元素的评估方式,如项目报告、口头展示等,评价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政素养。

5.总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旨在适应国际传播力建设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趋势。通过整合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教学设计框架,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翻译技能,同时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实践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育人理念、模式和机制上的创新与进步。它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满足国家战略对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7.07.002.

[3]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4]刘欣,陈小慰.翻译修辞学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J].上海翻译,2024,(0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