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中国画形式的自闭症儿童艺术疗愈实践研究

作者

王芳 李苏成

吉林大学 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中国画为媒介,探索了一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艺术疗愈创新模式。通过结合中国画独特的材料特性和文化符号体系,我们进行了为期6周的干预实践,发现水墨创作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爆发频率降低了38%)以及社交主动性(共同注意时长提升了2.4倍)。此外,我们还通过追踪6名15至18岁的自闭症患儿的个案,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疗愈模式的有效性,从而为中国画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关键词:中国画;自闭症儿童;艺术疗愈;水墨疗愈

一、引言

自闭症,亦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据2025年《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已超过210万,其中89%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在传统康复训练中,语言指令常常引发患儿的抵触情绪。然而,中国画的非语言表达特性,如墨色的自然晕染、线条的韵律之美,与患儿的感知特征高度契合,为艺术疗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水墨创作实践,深入探究“以画代语”这一新型疗愈模式的可能性与效果。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艺术治疗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指出,水墨意象,如扩散的墨团、断裂的枯笔,可以作为自闭症儿童心理状态的投射载体,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荣格的原型理论则揭示了梅兰竹菊等传统意象能够通过集体无意识与患儿产生共鸣。例如,在案例中,有儿童借助竹节来象征自己对成长的渴望。此外,南姆伯格的“非语言表达”理论与中国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特征形成了跨文化的呼应。泼墨技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能够让患儿在无意识中完成情感的宣泄,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

(二)中国画疗愈特性

1. 材料维度:羊毫笔的0.3-0.5mm毛锋触感能够刺激触觉神经末梢的发育,而宣纸的吸水性则会产生可控或不可控的墨迹,这恰好模拟了情绪调节的场景,有助于患儿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2. 技法维度:皴擦点染这些中国画技法构成了一个分级训练体系。从焦墨拓印开始,进行触觉脱敏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泼彩渲染,实现情绪的释放,这种渐进式的干预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导患儿逐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同时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

3. 文化维度:水墨画中“计白当黑”的哲学思想能够引导患儿学会接纳不完美,理解生活中的缺陷与空白也是美的一部分。而临摹水墨作品则可以加强患儿的执行功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研究进展

潘罗敏博士提出的“总体艺术治疗”方案,通过四年期的对照实验,证实了艺术干预组在社交动机(提升63%)、情绪稳定性(焦虑量表评分下降41%)等多个维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剑桥大学的脑成像研究也显示,自闭症儿童在自由绘画时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比语言交流时高出27%,这有力地印证了非语言表达在艺术疗愈中的独特优势。

四、实践方案设计

四阶段干预模型

结合潘罗敏博士的“总体艺术治疗”方案以及迈克尔·托尔森·罗伯斯的四阶段理论,本研究精心设计了以下实践框架,旨在通过分阶段的干预,逐步引导自闭症儿童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表达、情感调节以及社交能力的提升。

(一)四阶段干预框架

五、实践实施案例

我们针对6名15至18岁的自闭症患儿开展了一项持续6周的干预实践。在最初的两周里,我们让患儿自由地接触和熟悉中国画宣纸与毛笔的特性。由于大多数患儿都是第一次接触国画,他们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在第一周,患儿大多绘制一些重复、规律性的简单几何图形,且其专注时间相较于传统的程式化课程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第三至第五周,我们引导患儿进行创作和写生,让他们对一些传统的物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在画作中展现出来,同时鼓励他们尝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第六周,我们组织患儿解说自己的作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过这6周的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情绪爆发频率从日均7.2次降至4.3次,共同注意时长提升了2.4倍。

六、实践效果评估

患儿通过国画主题创作建立了文化符号认知,其作品被转化为文创产品,如杯垫、手机壳等,这不仅增强了患儿的成就感,也提高了社会对他们作品的接纳度。例如通过自闭症儿童创作定制的杯垫。  在家庭关系方面,5位家长反馈“沟通意愿显著增强”,其中一个家庭建立了定期艺术互动的惯例,进一步巩固了家庭内部的沟通与情感联系。患儿对父母的情绪表达显著提高,这表明艺术疗愈在促进患儿家庭情感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实践挑战

个体适应性差异方面,重度患儿抗拒与人交流,对于陌生环境敏感,比较难以开展这一疗愈模式。本研究对于轻度和中度自闭症患儿更加适合。

疗效持续性不足方面,干预终止3个月后,部分患儿社交能力出现倒退,这表明延续疗愈生态十分必要,需要家庭方面注意保持良好习惯,以确保疗愈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八、总结

中国画艺术疗愈通过材料、技法与文化符号的三重作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创新的疗愈模式。实践证实其可有效改善情绪调节、社交能力及感知觉发展,为传统文化资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潘罗敏. 儿童孤独症绘画艺术治疗实验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2] 南姆伯格. 艺术治疗中的非语言表达[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20.

[3] 迈克尔·托尔森·罗伯斯. 自闭症艺术疗愈四阶段模型[R].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 2024.

[4] 谭雨诗, 何灿. 绘画治疗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3): 45-48.

[5] 张雯, 顾昭明. 自闭症儿童绘画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6): 112-114.

[6] 梁永峰. 自闭症儿童绘画及艺术治疗个案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 2014(11): 89-92.

王芳,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女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画

李苏成,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男,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

本文为2024年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中国画形式的艺术疗愈课程服务与推广;项目编号:s2024101830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