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三阶段人才培养·项目化实践-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构建与实践
宋孝彬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一、成果的背景与研究内容
动画产业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文化领域,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任,更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然而,调研显示行业普遍反馈,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社会适应力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迅速满足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原创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先后出台了《文化部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等政策文件,从政策层面鼓励动画行业与高校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意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国际视野,推动动画高等教育与动画产业向内涵式、纵深化方向发展。
本项目自2010年启动,历经三年深入研讨、反复论证及方案制定,并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形成了紧密对接行业需求的培养模式。项目通过产教融合、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项目化实践教学等多维手段,逐步构建出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政治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实现了高校动画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契合,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兼具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动画人才培养重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接受额外培训才能上岗。为应对这一问题,项目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邀请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培养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专家定期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学生特长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同时,高校动画教师定期到行业进行调研培训,行业专家长期驻校,指导学生的项目化实践,保障培养模式与行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传统课堂教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提升需求,学生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联合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设计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基础能力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及项目实践创新阶段。学生在夯实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发掘个人特长与潜力,接受个性化指导,并通过项目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③创新思维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的问题:当前动画教学偏重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相对薄弱,限制了其在行业中的长远发展。在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项目将“大赛”“思政”及“科研项目”等主题深度融入实践教学,通过作品创作和科研项目制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战技能,还有效培养了高阶创新思维和独立创作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辩证思维,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与潜力奠定了基础。
三、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现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本项目积极推动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已与黑龙江思创动画有限公司、黑龙江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一泽映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这些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场所,还与高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行业教师与高校教师根据行业需求共同设定课程内容和项目合作方向,确保教学目标与行业标准高度契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环境与工作模式,助力其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2.在校企合作中,思创动画有限公司的赵锐和宋恒星两位教师常年驻校,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带领学生参与包括国社科项目《渤海国上京城及周边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在内的多项数字复原工作,以及动画片《斗破苍穹》等外包项目的制作。学生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专业的行业素养。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
1.项目通过组织教师赴国内各大高校调研,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调研内容包括科研项目如何融入教学的实际应用,如赴陕西师范大学考察教学中的科研项目融合模式,到鲁迅美术学院参观动画工作室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并赴哈尔滨师范大学进行动画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探讨,汲取先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2.此外,项目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包括全国高校动画教育论坛、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黑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年会、省动画专业校企实践教学研讨会、首届中国空间显示产学研高峰论坛、1+X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黑龙江省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通过这些学术与培训活动,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统性提升,为高层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1.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未来媒体人创作挑战赛”,在该项赛事中,学生作品《老照片》荣获二等奖,体现了学生在创意表达和专业应用方面的能力。
2.项目安排学生前往哈尔滨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参与可交互式游戏动画的项目制作,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进一步提升其创新应用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廉政文化创作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好创意大赛、未来设计师大赛等多个学科竞赛,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累计获得140余项奖项,充分体现了其在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方面的显著进步。
(四)三阶段人才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围绕动画工作室,项目设计了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础能力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和项目实践创新培养。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长,依据其优势安排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使学生在特定专业方向或领域中得到深度培养。在动画作品创作与科研项目制作中,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职业竞争力,逐步形成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认知与职业规划,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五)教学资源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1.项目加强了网络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积极申报一流课程,已建成14门网络课程,包括2门SPOC课程和学银在线平台的3门MOOC慕课。这些课程中,《摄影基础》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获评校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另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同时,项目完善了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影像创作及VR体验等实践教学场地,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全面满足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充实的实训体验,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项目成果的创新点
(一)产教融合,动画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项目采用双导师制,行业专家全程参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动画行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严格遵循行业需求导向,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高度匹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方式,高校与企业形成一体化协作,保障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行业工作环境,满足岗位需求。
(二)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深度挖掘潜力并发挥特长,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以项目化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一阶段基础培养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导,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构建。第二阶段个性化培养以动画工作室实践为核心,融入思政主题和大赛主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第三阶段项目化实践则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适应行业管理和运营方式,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考核内容和方式多元化、全方位,并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每项考核内容有具体的分值和评价标准,由行业导师、高校教师、项目团队成员和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评价。
(三)以思政元素为主题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大纲、内容、设计及目标的各个层面。线上课程通过思政案例深入讲解专业知识,线下实践课程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文明及环保意识等主题开展创作,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教师通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提升其思政素养,使其从思政教育的受众转变为传播者,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项目成果
通过产教融合与项目化实践,项目形成了“产、教、研”相互依托、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完成了“渤海国宫殿遗址数字复原与保护”等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外包项目《大主宰》《斗破苍穹》《元尊》等动画片制作。这些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还对遗址保护和历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振兴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丰富的学生项目实践成果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渤海国上京城及周边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镜泊湖旅游宣传片、市纪委廉洁宣传片以及多部央视网短片如《一路芬芳》《云端上的幸福》《穿越时光的礼物》等动画项目。此外,学生还参与了贵州卫视动画连续剧《愚公移山》的制作,承接了上海幻维数码创意科技有限公司的多个外包项目,包括《大主宰》《斗破苍穹》《元尊》《小兵传奇》等知名动画作品的制作。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表现出色,参与廉政文化创作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好创意大赛、未来设计师大赛等竞赛项目,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40余项,展现了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本项目培养的毕业生在动画行业中表现优异,已成为所在领域的“翘楚”,多位毕业生成功创业或担任行业要职。
李洪宇联合同学成立“上海荭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持股70%,并任执行董事;
高青林在宁阳县创立“林影设计工作室”,年收入达35万元;
刘浩雯注册成立“青岛浩耕金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
许强、刘凌君等毕业生在电影《缝纫机乐队》《唐人街探案2》及动画片《姜子牙》《哪吒》等剧组中担任后期制作要职。
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外包项目,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用人单位对项目毕业生的评价为“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独特,职业道德素养高,发展潜力大,团队协作意识强”,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培养成效。
(三)一流“金课”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化
项目在超星课程平台上已建成14门网络课程,并在学银在线平台推出了《摄影基础》《影视后期特效》《二维动画创作》3门MOOC慕课课程。其中,《摄影基础》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影视后期特效》获评为第三批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二维动画创作》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此外,项目还与哈尔滨智云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思创动画有限公司、一泽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
(四)教师投入与教学成果
教师团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共发表教学论文20篇,荣获学科竞赛奖励45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并主持参与了15项各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还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络平台在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共计获得12项奖励。此外,团队编写了多门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和课程思政设计案例,推动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共享。
(五)项目改革的有效推广与辐射
本项目成果成效显著,动画系连续两年获评“三育人”先进集体,网络课程点击量达数十万次,并被十几所高校选作课程资源。2021年,动画专业被批准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的教学改革经验多次在国内高校教学研讨会上交流推广,显示出显著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宋孝彬,1970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铁力市,汉族,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动画。
项目基金: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 课程实用化、教学精英化、实践项目化-动画“精英式”特色人才培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5-XJ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