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交通下道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提升策略
陈南君
四川华测建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本文聚焦于重载交通下道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提升策略。随着交通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重载车辆的频繁通行,道路沥青路面面临严峻考验,车辙病害频发。文章从材料、结构和施工工艺三个关键层面提出提升策略。在材料方面,选用优质沥青、添加高性能改性剂及增强集料性能;结构设计上,优化路面厚度、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以及合理设置基层;施工工艺则强调严格控制温度、精准把控压实度以及规范施工流程。通过实施这些策略,能够显著增强沥青路面在重载交通下的抗车辙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为交通运输的安全与顺畅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材料;结构设计;施工工艺
0引言
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道路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巨大的交通流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载运输日益频繁,大量重型货车、集装箱运输车穿梭于道路之上。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施工便利性等优点,在道路建设中广泛应用。然而,重载交通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力巨大,车辙病害已成为沥青路面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车辙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导致车辆颠簸、行驶阻力增大,还会降低路面的排水性能,在雨天易引发水滑现象,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因此,深入研究重载交通下道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提升策略,对于保障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材料选择与优化
1.1选用优质沥青
优质沥青是提升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基础。普通沥青在高温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承受重载交通的反复碾压。而一些性能优良的沥青,如SBS改性沥青,具有较高的软化点和较低的针入度,能在高温下保持较好的粘性和弹性,有效抵抗车辆荷载产生的剪切力。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在高温时不易流淌变形,低温时又能保持良好的柔韧性,减少裂缝产生。
1.2添加高性能改性剂
为进一步增强沥青的性能,可添加高性能改性剂。纤维类改性剂,如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等,能均匀分散在沥青中,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起到加筋和吸附沥青的作用,增加沥青的粘度,提高其高温稳定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纤维可分担部分应力,阻止沥青流动,减少车辙形成。同时,一些纳米材料改性剂,如纳米二氧化硅、纳米黏土等,由于其极小的粒径和大的比表面积,能与沥青充分接触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改善沥青的微观结构,增强沥青的内聚力和抗变形能力,显著提升沥青路面在重载交通下的抗车辙性能。
1.3增强集料性能
集料在沥青路面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其性能对路面抗车辙能力影响重大。选用质地坚硬、耐磨耗、形状接近立方体且表面粗糙的集料,可增加集料间的嵌挤力和摩擦力。例如玄武岩集料,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能有效抵抗重载车辆的碾压。同时,合理控制集料的级配也至关重要。连续级配能使集料形成紧密的骨架结构,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通过优化集料的形状、质地和级配,增强集料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沥青路面整体的抗车辙性能,使其更好地应对重载交通挑战。
2路面结构设计优化
2.1优化路面厚度
路面厚度是影响其承载能力和抗车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重载交通条件下,适当增加路面厚度可有效分散车辆荷载,降低路面结构层内的应力水平。根据交通流量、车辆轴重等因素,通过力学计算合理确定路面厚度。对于重载交通频繁的路段,相比普通路段适当加厚沥青面层和基层厚度,使路面能够更好地承受重载车辆的反复作用,减少车辙的产生。但需注意,路面厚度并非越大越好,过厚会增加建设成本,还可能导致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应力增大,引发其他病害,因此要在满足抗车辙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成本和其他因素,优化路面厚度设计。
2.2采用多层复合结构
采用多层复合结构可充分发挥各结构层的优势,提升路面整体抗车辙性能。例如,在沥青面层采用不同性能的沥青混合料组合,上面层选用抗滑、耐磨且高温稳定性好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其粗集料含量高,形成嵌挤骨架结构,能有效抵抗车辆荷载的磨耗和剪切作用;中面层和下面层可选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主要起承重和分散荷载作用。同时,在基层设计中,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相结合的方式,半刚性基层提供较高的承载能力,柔性基层则能吸收和缓冲路面结构内的应力,减少反射裂缝,通过多层复合结构的协同作用,增强路面在重载交通下的抗车辙能力。
2.3合理设置基层
基层作为路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合理选择基层材料和结构形式至关重要。对于重载交通道路,可选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板体性,能有效传递和扩散车辆荷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水泥剂量和压实度,确保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在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功能层,如应力吸收层,可有效吸收和分散基层与面层之间的应力集中,减少因基层变形导致的沥青面层车辙病害。通过合理设置基层,为沥青路面提供坚实的支撑,提升其在重载交通下的抗车辙性能。
3施工工艺改进
3.1严格控制温度
施工温度对沥青路面的压实效果和性能有着显著影响。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拌和温度,确保沥青与集料充分均匀裹覆。温度过高,沥青会老化,性能下降;温度过低,则混合料拌和不均匀,影响压实质量。在摊铺和碾压环节,同样要控制好温度。摊铺温度应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和气温等因素合理确定,保证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便于摊铺平整。碾压时,初压、复压和终压的温度都要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高温初压可使混合料初步稳定,复压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能更好地提高压实度,终压在适当温度下消除轮迹,保证路面平整度。
3.2精准把控压实度
压实度是衡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在碾压过程中,要根据路面结构层厚度、沥青混合料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压路机型号和碾压工艺。采用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先慢后快的碾压原则,确保每一遍碾压都能有效提高压实度。增加碾压遍数,可使集料进一步嵌挤密实,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3.3规范施工流程
规范的施工流程是保证沥青路面质量和抗车辙性能的重要保障。从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到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后期的养护,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确保材料质量符合标准;拌和过程中,保证混合料配合比准确、拌和均匀;运输时,采取措施防止混合料离析;摊铺过程中,保证摊铺速度均匀、摊铺厚度一致;碾压时,严格控制碾压工艺和参数。
4总结
重载交通下道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材料选择与优化、路面结构设计优化以及施工工艺改进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通过选用优质沥青、添加高性能改性剂、增强集料性能,为提升抗车辙性能奠定材料基础;优化路面厚度、采用多层复合结构、合理设置基层,从结构设计层面增强路面承载能力和抗车辙能力;严格控制施工温度、精准把控压实度、规范施工流程,在施工环节确保路面质量。
参考文献:
[1]焦北辰,陈浩.重载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探讨[J].交通世界,2023,(36):43-45.
[2]黄柳芬.重载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分析[J].中华建设,2023,(10):108-110.
[3]马向前.重载道路沥青路面设计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1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