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海南自贸港发展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内涵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李华泽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省海口市,570000
摘要:海南自贸港建设亟需基层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但当前专科教育存在课程同质化、实践薄弱、企业参与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探索国际商务专科教育改革路径。通过实地调研海南跨境电商、物流等企业,发现传统课程过度侧重理论(如《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与职业能力脱节,能力定位较高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不匹配。改革方案提出:删减冗余理论课,增设“海南自贸港实务”“东南亚跨境电商运营”等特色课程,嵌入“英语+小语种”及“商务+工程”跨学科模块;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施“双导师制”。挑战集中于跨学院资源整合与企业持续参与,需政策激励支持。研究表明,改革需以精准对接产业为核心,强化“政产学研”协同,为自贸港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实践范例。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国际商务;专科职业教育;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政策制度体系,对掌握国际贸易规则、跨境电商运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层技能人才需求迫切。然而,当前国际商务专科教育仍面临课程同质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企业参与深度不足等挑战。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核心纽带,亟需通过改革破解“人才需求旺盛但培养错位”的困境。本文以海南自贸港紧缺人才目录为基准,探索国际商务专科教育“需求导向、校企协同”的改革路径,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政策制度体系落地的关键阶段,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呈现“三高”特征——高复合性(需同时掌握国际贸易规则与区域特色政策)、高技术性(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技能)、高适应性(东南亚市场跨文化沟通能力)。然而,现有国际商务专科教育体系暴露出三大结构性矛盾:1.课程设置落后与产业需求。2.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匹配度有待提升。3.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理论逻辑
从现状看,国内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仍面临三大核心矛盾:其一,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需求,传统理论课程占比过高,涉及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规则(如欧盟GDPR、中国《数据安全法》)等前沿内容的课程覆盖率不足,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四重数字化”转型下的国际商务场景;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无法支撑自贸港对实战型人才的需求;其次,师资结构失衡,约50%的教师缺乏海外经历或企业实战经验,教学内容与跨境商务实务脱节。
理论逻辑层面,人才培养需遵循“国家战略—区域需求—能力重构”的三维框架:一方面,自贸港的开放属性要求人才具备全球价值链数据决策能力、跨文化对话能力及绿色商务创新能力,需通过学科交叉(如“外语+工程专业”)和场景化教学实现能力整合;另一方面,新商科教育理念强调产教融合生态构建,通过“理论—仿真—实战”三阶教学模块,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化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支撑。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择在本校展调研,针对2022级与2023级国际商务专业名学生发放问卷并实施访谈,旨在全面探究专业培养质量现状、核心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学生参与调研的积极性印证了样本的可靠性。
(二)研究方法
通过对本校国际商务专业专业两个年纪共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样本基本情况
在3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调査者男女比例为14:16,可见在班级中女同学居多,这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商务的学科性质及专业属性有关。与本科生源不同的是,从籍贯信息来看,80%的同学是非海南地区户籍,可见就读本专业的学生生源地更为广泛。
(二)统计样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倾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在30位受访学生中,超过80%的调剂生源(占样本总量65%)对录取结果表示认可。在满意度整体向好的背景下,有60%样本反应,由于学制设置为三年,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课程学分修读与实习实践双重任务,导致学业压力超载。
从收到的有效调查问卷来看,30人中有20人收到了不止一份offer。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从就业上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物流、贸易、电商等。总体来看,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还是不错的。从升学情况来看,除了有10人有升学意愿外,其他均以就业为导向。这也符合专业型的培养目标。
(五)对策建议
1.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层面,可建立"理论+实践"的双轨培养机制:推行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堂讲授、案例研讨、企业调研等多元形式,重点强化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内容,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授课,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衔接。我校已实施的校外导师讲座机制可进一步拓展为常态化校企互动,通过组织企业实地考察、岗位体验等沉浸式实践。
2.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机制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需构建制度性合作框架:建立行业导师准入标准与考核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毕业论文环节,允许调研报告、管理咨询方案等实践成果作为毕业考核载体。搭建企业命题-师生解题的协同创新平台。
3.重塑人才培养定位体系
专业型硕士培养需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立足“职业胜任力+学术支撑力”的双重坐标,明确其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规格、课程模块、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本质区别。以我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依托外贸外语学科传统优势,可重点培育跨国公司特定方向需求,如高端服务业、旅游业等。
参考文献:
[1]韩秾.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4,(26):163-165.
[2]王军.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05):30-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