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导入:议题式教学中课堂启思的实践路径
倪静思
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内容摘要:2022年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深入浅出的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在说理教育上要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议题式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灌启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将二者相结合,让学生自己触理、说理、议理、守理,真正实现以理服人。
关键词: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情理碰撞;情理交融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政治性强、灌输性强的课堂,颇感枯燥乏味。《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同时提倡教师探索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学生的感悟与建构。因此,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理交融,引导学生在议中感悟,在议中探索,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才能真正实现以理服人。
一、议中导:激活课堂张力,让学生触理
课堂导入是议题式教学的开端,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张力,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师需紧扣议题本质,设计兼具启发性与导向性的导入活动,实现“灌”与“启”的有机融合。
(一)问题驱动,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可通过设置开放性、挑战性问题,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在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中,教师可先展示一段全球气候危机的新闻片段,随即提问:“如果南极冰川完全融化,人类将面临哪些生存挑战?我们能否仅靠一国之力解决?”这一问题既贴近现实,又暗含“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学生通过快速思考与初步讨论,既能感知议题的紧迫性,又能自发产生探究欲望,为后续“议中研”提供逻辑起点。
(二)案例对比,强化价值导向
在涉及主流价值观的议题中,教师可通过正反案例对比凸显导向。例如,在《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一课导入环节,教师呈现两则材料:一是抗疫期间医护人员跨国支援的新闻,二是“打砸日系车”的过激行为视频。通过提问“哪一种行为更能体现理性爱国?为什么?”,学生在对比中自然聚焦“爱国需理性”的议题核心,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探讨。
二、议中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说理
日常教学中,教师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有效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参与的欲望。所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如何创设情境是有效开展议题式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愿意说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并且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此时,给他们营造一个可以评说、辩论的情境,很容易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让课堂活动起来。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教师创设的第一个情境——“我是电影评论员”,让学生以电影评论员的身份对《流浪地球2》中呈现的全球性问题进行评说。教师创设的第二个情境——“我是最佳辩论手”,引导学生围绕主人公要不要参加跨国援助活动展开辩论。这两个情境的创设转变了学生的身份,让学生扮演起评论员和辩论手的角色,并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增强了参与感和体验感,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进教学的展开。学生在情境中议,在议中分析,自主形成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的认识。
(二)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
情境的选择离学生的生活越近,越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有话说、愿意说。以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为例,教师设计了“常州微拍——何以网红打卡?”的子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常州的网红打卡地实地游览,拍摄照片、欣赏美景、体验感悟。课堂上学生从游客的视角叙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同时质疑与美景格格不入的不和谐行为,自然而然的得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的结论,教师只需要做好总结即可。好的情境创设能助推议题式教学的展开,实现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让学生从听理转变为说理,一举多得。
三、议中论:直面情理碰撞,让学生议理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在“议”,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商讨或者辩论,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认知。因此,议题的设置是议题式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应当设置思辨性、争议性、两难性、开放性较强的议题,学生各有立场和考虑,商讨或辩论就能自然而然的展开。
(一)主流价值要坚定
学生商讨或辩论的结果可以有差异,但如果涉及政治性问题,教师要坚定政治底线,坚持主流价值观。以一堂议题式教学课《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例,教师提供了多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数据对比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评价,并设置了一个议学任务: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爱国就是要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学生在看完所有材料后展开探讨,在数据对比中强化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个议题在设置之初就明确了方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坚定的政治信仰,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底线,守住底线,这是上好道法课的大前提。
(二)多元选择需尊重
以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为例,教师设置的子议题是面对好友带来的伤害,你选择原谅还是结束?这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议题,他们也往往有过类似的经历,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瞬间就被点燃了。有同学在探讨中提出会选择原谅,因为人难免犯错,友谊是来之不易的,需要珍惜友谊。有同学选择放弃这段友谊,因为他觉得信任、尊重更可贵。还有同学选择原谅一次,但不能再出现第二次,给出友谊的缓解空间。最后一种选择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学生们都认为这种选择是折中的办法,在情感上更容易被接受,更具有实践性。其实这个议题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的,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结果,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允许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和选择,让学生在思辨中认识自己、反思自己,这也是议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议中做:情理交融促践行,让学生守理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议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到对实际生活的行动指导上,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去践行。
让学生心悦诚服的去践行并不是易事,如果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理论,那么理论只会流于课堂,无法有效指导实践。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为例,教师设置了三个议题:“体味——爱何以千千面”“理解——爱何以千千结”“践行——爱何以千千解”。通过前期的议学探讨,学生明确了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从情感层面化解了学生的防备心理。此时,教师当堂播放儿子向父亲公开喊话求关爱、求认可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在如此气氛的烘托下,教师设置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的环节,让学生当堂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表达爱、呼吁爱,学生纷纷举手参与,将平时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话借助这个平台说了出来,电话另一头的父母也给出了令人动容的回应,这些正面回复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本课从矛盾入手,让学生在议中逐渐实现情理交融,激发出学生的情感需求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真正做到了以议促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议题式教学的操作模式从来不固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同风格的议题设置,对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要做好“议”的掌舵人,在正确的价值取向航道上,充分尊重学生认识问题角度的差异性,求同存异,让学生在开放、思辨的海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