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题实践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路径

作者

马璐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实践是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核心,以主题实践活动方式展开,通过整体规划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计大任务大任务群,以任务驱动,根据主题需要选择对应学科进行融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促进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 主题实践活动 跨学科

道德与法治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加强课程综合的一项手段。课标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六个特征,分别是真实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要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既符合课程政策要求,又能够落到实处,主要有两个基本的操作策略:一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化,二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主题学习交融互渗。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以本学科的学习作为基础,围绕主题整合学科知识,实施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下面就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主题为例谈谈如何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开展跨学科学习。

一、遵循课标确定学习目标

《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内容,是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中一个以主题形态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内容。本单元主题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魅力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以文字、科技和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因此,在设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时,我们应紧密结合这一主题内容,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对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目标可设定为:一是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文字、科技和传统美德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三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并愿意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

遵循《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解读了教材,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三个方面明确了主题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课程目标下的核心素养内涵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主要表现中的价值取向是要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课程目标中指出学段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课程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学习”主题中提出的内容要求——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学业要求中指出——教学要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学业质量中提出,学生能够用实例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二、基于核心素养整体规划

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新课标呈现了五大核心素养,新的目标必然他会召唤着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新的教学形态会需要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而新的教学设计,那就需要我们从以往只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关注单一的课时教学,转变为素养本位的整体教学。因为整体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本主题在教学实施中还注重创新思维的提升,为创新思维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问题解决学习也是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本主题将通过问题解决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确定主题核心观点

主题核心观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题教学跟以往是不一样,它一定会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好像是这个主题的一个聚合器,聚合器能够将各课时的、散点式的知识聚合起来。将主题的内容组织起来,所以它是一个主题内容的一个组织者。从核心观点出发就可以架构起一个内容的整体框架。这样的一个组件就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碎片化教学,各课时的教学各自为寨,彼此没有什么联系。这样的一个主题整体的设计在这个核心观点的引领下,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长周期的一个学习,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科学设计与核心素养目标有效对接。核心观点的融入其实就融入了课标的学业质量的要求,以及学生最重要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是新课标下新内容一个非常凸显的一个地方,它是一个新的亮点,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表现形式。

2.制定主题核心素养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制定了我们本主题的核心素养目标:

①通过探究中国文字、古代科技和传统美德等内容,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第一点是——所知。学生应该获得的必要的知识,不仅有一些关键性的内容,比如说中国文字,古代科技和美德,还暗含着什么核心观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②能够根据具体的任务情境用实例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以及中华文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第二点是——所能,指向的是素养培育,主要是根据学业质量的要求来制定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获得的,涉及到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将认知和行为融为了一体,体现了课标知行合一的价值。

③感悟祖先的智慧和创造,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愿意传承传统文化。

第三点是——所成,也就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我们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需要凸显的课程目标,文化自信,政治认同。

我们在制定整体目标的时候,不仅看了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段的课程内容,而且还特别关注学业质量。这一主题的目标不是主题下各个课时内容的拼盘,而是水乳交融,他是一个整体。把核心观点融入到主题目标之中的,这样的目标它超越了双基,超越了三维,成为深度融合的素养目标,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追求。

3、设计主题大任务和任务群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文本,以主题目标为导向,确定本主题的大任务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设置情境:假如你是中华文化小使者,你会选择什么内容、怎样向外国友人讲述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的故事?怎样让学生获得核心观点?我们就必须要找到一个驱动器。所以我们设计了:“假如你是中华文化小使者你会选择什么内容怎样向外国友人讲述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的故事?”这样一个主题的大任务,有了这样一个主题的大任务,我们就将一个内容主题转化为一个学习主题。一个大任务就驱动着学生为完成这个任务走进我们本主题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又促使学生在这样一个情景下迁移和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他自然就会聚焦到核心观点。这样的一个任务不仅有驱动性,其实还有挑战性。设计好主题大任务后,我们将它分解成基于每一课内容的子任务,形成一个任务群。第八课让学生搜集从古至今的书法的故事,思辨辩论手写是否可被科技手段替代,学写不同的书体;第九课让学生宣讲古代科技知识,制作古代科技手抄报,绘制古代科技“中国名片”;第十课让学生制作爱国行动宣传手册,制作一本“致敬榜样抗疫美德”相册,制定爱国行为条例。

此任务群为完成本主题的大任务搭建了一个支架。每个子任务都聚焦于核心观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在完成这些子任务时,就会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提炼出具体的内容概括、思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此外,无论是思辨还是动手实践的挑战性任务,都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们愿意学、主动学、乐于学,所以这样一个主题的任务设计是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的。

4、架构起主题的整体思路

有了基于主题核心观点建立的主题整体内容,又有了主题的大任务和任务群,就架构起了主题的整体教学思路。无论是大任务还是子任务都促使学生在习得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历了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这样一个有梯度的、不断循环上升、螺旋上升的问题解决过程,再次聚焦核心观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过来,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同一个核心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任务或作业考察,考察学生是否在完成过程中将认知内融于核心观点。我们设计的任务群可以促使学生不断的理解,不断的扩展、深化,反复的认识和运用;其中不仅有分析、辨析、概括,还有迁移、实践。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核心观点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并通过反复锤炼强化了核心观点,从而得到了情感的升华,这就是文化自信。在设计整个主题的整体规划时,是从核心素养出发设计的。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要做的任务有机的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主题整体教学思路。

在架构起《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主题的整体思路时,特别注重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强调文化认知的广泛性。通过搜集从古至今的书法故事、宣讲古代科技知识、制作手抄报和“中国名片”等活动,学生得以全面接触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我们重视文化理解的深入性。通过思辨手写是否可被科技手段替代、分析古代科技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等活动,学生得以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我们强调文化认同的自觉性。通过制作爱国行动宣传手册、致敬榜样抗疫美德相册等活动,学生得以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我们注重文化践行的实效性。通过制定爱国行为条例、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等方式,学生得以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架构起《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主题的整体思路,我们得以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开展跨学科学习。这不仅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还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发展。

三、促使多方交融高效教学

在确立了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的整体教学思路之后,我们需要根据其内容需求,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以此来促进教学的深入发展。

深入观察本主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与语文学科的相融性非常高。因此,我们首先从语文开始融合,通过认识古人、阅读故事、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等方式,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美德的人物,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那些体现了优秀传统美德的杰出人物,让学生感知到这些美德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寻访美德人物,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身边人是如何传承这些美德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从自我出发,思考作为小学生的自己拥有哪些美德,从而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除了语文之外,与数学的融合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法律与规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守法意识。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可以引入公平分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这是法律所保障的基本原则之一。

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则能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升道德素养。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劳动学科的融合,则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则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同时也能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科技素养,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与语文的融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承载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数学的融合,则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阐明法律与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守法意识;与艺术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升道德素养;与劳动的融合,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则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我们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还能加强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通过多方交融的高效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主题手抄报、主题书签、主题名片、宣传册等多种形式,让各学科继续融合在课后实践中,让传统文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得更加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断地学习和体验。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基于主题,学科任务化,多方融合参与,促使学生整体性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华. 跨学科主题学习: 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 人民教育, 2023(2): 25-27.

[2].吴刚平.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2, 42(9): 53-55.

[3].张斯洁.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亚太教育,2024,(20):152-154.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