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
陈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家校协作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发现家校协作的现状是家校沟通交流不频繁、协作不深入、部分家长存在错误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此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提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从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父母育儿方式及父母自身的成长三个方面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协作方法,并就协作的方法的可行性提出家校协作的机制,从实践及实践的结果来看,结果表明协作方式及家校协作的机制对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可行性与普适性,这为指导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家校协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家庭教育策略
引言: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家庭与学校都是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家校之间的合作还不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
一、厘清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Positive一词源于拉丁语Positum,在生活中表现为人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人的心态是一种心理活动,通常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人的品质属于人的内在力量,它也是在一生中稳定地发挥作用。积极心理品质就是人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品质,是个人在天资禀赋的基础上以及与周围环境教育影响作用下得到的社会个体的能动的稳定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其综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化和宗教等领域的知识,提炼出二十四种主要积极心理品质,并且坚信这些是全人类共有的。为了让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得以实现,就必须对它的概念有清晰认识和认知。鉴于此,森林小学根据上述二十四种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归纳总结出五大类十三项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具体见表:
二、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结合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开展本研究,发放问卷数为X份,X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校沟通频度与方式、家校合作内容和家庭教育内容与方式等。随机访谈部分家长、老师,进一步了解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
在家校沟通频率上,有20%家长每周和教师联系超过一次,有30%家长每月一次和教师联系,有50%家长很少或者一点也不和教师进行联系。在家校合作广度上,家校合作基本上局限在学校的通知、学生成绩反馈等方面的合作很少或根本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合作。
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养育方式不科学,超过50%的家长只重成绩而轻心理需求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面临孩子困难的时候,超过40%的家长是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较少引导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究人们内心存在的积极心态与力量,积极地肯定一切具有潜在积极作用的品质与能量,小学生的乐观、坚韧、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都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并能为其提供强大的心理韧性,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赛里斯曼提出的"PEMRA"模型所述: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全情投入(Engagement),社会关系(Relationship),对生活的意义和理解(Meaning),和获得的能力(Accomplishment)是人们快乐的生活和生活的满意度的核心影响因素,而提升它们则是增强人们快乐的手段。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般学者都认同学龄前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情绪发展、社会行为都在较快发展,家庭、学校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提出学龄前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自己的认知结构,良好的学龄前家庭学校合作关系将给儿童更多元的互动情景,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
四、家庭教育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尊重孩子的主张和感受,允许他们表达意见。比如家庭当中的活动安排,在周末参加什么活动等,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听取孩子的想法。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氛围民主、和谐的儿童自信心强,有安全感,心理品性更健康、心理素质更积极向上。
(二)改进亲子互动方式
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比如亲子阅读、户外运动活动等。以亲子阅读来说,家长每天可以在半小时时间里与孩子阅读绘本或者故事书等,并一起交流看书的内容与体会等。这不仅能够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距离感,而且还可以提升儿童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思考能力等,从而增强积极态度。相关研究表明,亲子阅读频繁的儿童,其语言表达与情绪管理均优于平均水平。
(三)家长自我提升
家长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如上网、看书学习心理学知识等,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沟通方式方法,当子女出现情绪等问题时,家长能够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正确引导和解决。有研究针对父母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父母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后,子女的心理问题就明显减少了,良好的心理品质更加优异。
五、家校协同机制
(一)搭建沟通平台
借助微信、QQ等网络媒介建立家长微信群,随时沟通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相关情况。多召开家长会议、家长开放周,促进家校直接沟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时空界限,提高家校联系的效率。
(二)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教师和家长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比如,如果学生比较不抗挫,家校可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挫折训练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学生的户外拓展训练以及在家完成一些家务等,在设计具体方案的过程中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开展家长学校和亲子活动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请一些专家给家长讲课,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质,同时开展多姿多彩的亲子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等,提高亲子关系和家校合作水平。亲子运动会,孩子和家长一起完成赛程,在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锻炼孩子团队配合意识以及竞争意识。
(四)难点与解决办法
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有家长参与度低、家校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不一样。对于家长参与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普及家校协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给家长适当的奖励来提高家长的积极性。对于家校对教育目的理解不一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培训,让其认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家校做到教育目的和方法一致。
六、实践与效果评估
(一)实践过程
以X所小学的X个班为实施试验范围,将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上述的家庭教育策略和家校合作模式,而对照组依旧执行原先的一系列传统教学教育模式。在实验组实施的一学期中,家长对家庭教育策略和家校合作模式进行尝试,并及时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弥补缺陷。而家长也通过营造家庭良好的氛围,调整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风格,学校帮助指导家长对家庭教育进行积极有效地改变,并将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学习。
(一)效果评估方法
运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考察实验前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中包括乐观、坚毅、感恩、合作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根据学生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考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改变。
(二)实践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各维度得分都高于对照班,老师和学生相互的评价显示实验班学生面对挫折坚韧乐观、乐于交往,合作与感恩意识较强。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定的家校协同培育模式,同时也发现有部分家长时间精力有限、个别老师协同性欠缺等问题,这些方面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改进完善。
结论:家庭与学校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是一个互补的平台。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机制,且进行实践探索,并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互动及沟通,提高家长、教师的教育素质,给小学生的良性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邢云冯跃林《文化育人视域下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79-80。
[2]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学生博览》,2023,(9),17。
[3]崔影.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