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李晓飞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第五中学 075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已成为初中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德育模式在应对学生个性化需求、信息化社会挑战及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本文立足现代教育环境,结合初中生成长特点,从德育理念更新、方法创新及资源整合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通过多元化实践路径提升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创新;五育融合;家校协同

引言

在“五育融合”与“双减”政策并行的教育生态下,德育工作被赋予更高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主体,需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德育路径。当前,学生群体呈现思想开放化、需求多元化、行为自主化等特征,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社会资源及心理科学成果实现德育创新,成为班主任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问题剖析与实践策略出发,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

1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时代价值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是“五育”之首,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班主任通过德育工作,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1.2 应对学生成长新挑战

当代初中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受网络文化、多元价值观冲击显著。部分学生存在价值迷茫、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亟需班主任通过德育干预,帮助其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与道德判断力。

1.3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德育创新是提升教育内涵的关键环节。班主任通过优化德育模式,可助力学校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

2 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2.1 德育方法传统化,缺乏吸引力

多数班主任仍以班会课说教、纪律约束为主,单向灌输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例如,某校调查显示,73%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内容枯燥,与生活无关”。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学生追求互动性与体验感的需求。

2.2 师生关系权威化,互动效能不足

部分班主任固守“管理者”角色,未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学生因畏惧权威而隐藏真实想法,德育反馈链条断裂,难以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2.3 德育内容抽象化,脱离实际需求

现行德育内容多聚焦宏大叙事,忽视学生面临的真实困境,如网络暴力、同伴关系焦虑等。某案例中,班主任讲授“诚信”时仅引用历史典故,未结合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具体问题,导致教育效果流于表面。

2.4 资源整合碎片化,协同育人薄弱

家校社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德育责任过度集中于学校。家长群体参与意识不足,社区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3 现代教育视域下德育创新策略

3.1 构建“浸润式”德育模式

情境化教学设计: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道德两难情境。例如,通过模拟“老人摔倒扶不扶”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形成价值判断。

项目式德育实践:组织“校园公益周”“社区服务日”等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责任与奉献。某校开展“环保卫士”项目后,班级垃圾分类正确率提升至92%。

3.2 打造“平等对话”师生关系

建立班级议事制度:每周设置“学生提案时间”,由班委会汇总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手机管理问题,师生协商后出台《班级手机使用公约》,违规率下降60%。

运用心理学工具:借助OH卡牌、沙盘游戏等非语言沟通方式,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某班主任通过心理沙盘发现一名学生存在家庭沟通障碍,及时介入后显著改善其行为表现。

3.3 开发“生活化”德育课程

聚焦现实议题:围绕校园欺凌、网络伦理等设计主题课程。例如,通过分析“AI换脸技术滥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伦理边界。

差异化内容设计:根据学生兴趣分层设计德育任务。如为体育特长生设计“赛场礼仪”模块,为文艺爱好者开设“艺术中的道德表达”工作坊。

3.4 搭建“三位一体”协同网络

家校共育平台:利用钉钉、微信等工具建立家长德育社群,定期推送“家庭德育微课”,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道德对话。

社会资源联动:与博物馆、法院等单位合作,组织“法治研学”“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拓宽德育实践场域。某校与消防队共建安全教育基地后,学生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结语

德育创新是新时代赋予初中班主任的历史使命。通过方法革新、关系重构与资源整合,班主任能够将德育从“知识传递”升华为“生命影响”,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推动形成科学化、个性化的德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 2019.

[2] 王丽娟. 新媒体时代初中德育创新路径研究[J]. 教育探索, 2022(5): 45-48.

[3] 张华.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

[4] 陈晓辉. 心理学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案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3):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