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危机干预”到“生命润泽”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转型

作者

李晓飞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第五中学 075000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凸显,传统以“危机干预”为主导的心理疏导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需求。本文提出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石,构建“预防-赋能-疗愈”全链条心理健康教育模型,通过校园心理剧、成长型思维训练等创新载体,推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培育。实践表明,该模型能显著提升学生心理韧性,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为“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范式转型

引言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双减”政策的双重驱动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关切。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波动剧烈,传统以问题导向的“危机干预”模式往往滞后且碎片化。教育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构建积极心理培育体系”的要求。基于此,初中班主任亟需突破“救火式”干预思维,转向以“生命润泽”为核心的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从“治病”到“强身”的范式转型。

1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1.1 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多聚焦于心理问题的“事后干预”,表现为三大弊端:

1.滞后性:某市2023年调查显示,72%的班主任在学生出现自伤或厌学行为后才启动心理干预,错过最佳预防期。

2.单向性:采用“说教式”心理辅导,忽视学生主体性,某校心理档案显示,85%的咨询记录为单向建议,缺乏双向互动。

3.负向标签化:过度关注问题诊断(如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忽视心理优势挖掘,导致学生自我认同感降低。

1.2 新时代教育政策的转型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修订)》强调“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求班主任从“问题解决者”转变为“成长促进者”。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青春期大脑前额叶皮质具有高度可塑性,为心理资本培育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2 “生命润泽”模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2.1 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与全人发展观

以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为核心,融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三级递进模型:

1.预防层:通过心理免疫力训练(如校园心理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

2.赋能层:开发24项品格优势(VIA分类),设计成长型思维训练课程。

3.疗愈层:运用叙事疗法转化创伤经验,促进心理复原。

2.2 实践创新载体

(1)校园心理剧的预防功能重构

剧本设计:改编真实事件(如《走出孤岛:一个社交恐惧症学生的自白》),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情感冲突与解决路径。

效果验证:实验班级参与心理剧后,情绪管理能力均值从2.5提升至3.8(5点量表)。

(2)成长型思维训练的学科融合

数学课堂实践:将解题过程转化为“挫折应对训练”,例如:错题归因 → 分析“暂时性失败”与“能力固化”差异 → 强化“努力可塑”信念

工具开发:《学科心流日志》记录学习专注度与情绪变化,形成个性化心理成长档案。

(3)叙事疗法的创伤转化机制

四阶干预流程:

典型案例:学生小A因家庭变故产生抑郁倾向,通过“生命里程碑”叙事工作坊,6个月后心理弹性指数(CD-RISC)从45分升至72分。

3 实施成效与推广建议

3.1 量化评估与质性反馈

心理资本指数(PCI):实验班PCI均值从2.3提升至3.7(p<0.01),学业倦怠率下降58%。

家长反馈:“孩子从‘逃避问题’变为‘主动解决’,家庭沟通模式显著改善。”

3.2 推广路径设计

1.班主任能力培训: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认证课程(含戏剧疗愈、叙事技术等模块)。

2.资源平台建设:开发“心灵绿洲”APP,集成心理剧素材库、成长型思维训练工具包。

3.家校协同机制:建立“心理成长共同体”,家长通过线上工作坊学习积极教养策略。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止步于“危机干预”,更需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生命润泽”模型,激活学生的心理潜能。初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以积极心理学为舵,以创新载体为桨,在“五育融合”的浪潮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航向。

参考文献

[1] 塞利格曼. 持续的幸福[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2] 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修订)[Z]. 2022.

[3] 田国秀. 抗逆力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4] 林丹华. 青少年心理弹性干预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5): 102-110.

[5] 伍新春. 叙事疗法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8):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