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星闪烁并不孤独

作者

魏薇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我第一次关注自闭症儿童,是在多年前的一天,我收到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推送,题为《关爱自闭症儿童》,阅读完那篇文章,我明白了自闭症儿童为何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沉默寡言,行动迟缓,伴有沟通障碍而与社会逐渐脱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犹如生活在一个个陌生的星球。也是从那天开始,我开始关注自闭症儿童,知道了4月2日是世界关爱自闭症儿童日,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开始了融合教育的研究。

一、融合教育研究源起于教学生活

2020年9月,一位自闭症学生走入了我的班级,那是我第一次在现实中接触自闭症儿童。新生入学时,上一年级有一自闭症学生(化名小红)休学一年,留级转入我班学习。在与小红两年多的接触、观察、教育实践中,我积累了大量案例,初步了解了自闭症学生的课堂表象及在对其教学教育中要注意的事项。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语文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红参与度最低的课程,从最初的上课走神,游离课程之外,到后来的不参与实践课程,甚至所有的校外实践课程,她都会请假缺席。而班级同学也渐渐无视小红的参与,她作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非常低,在她仅有的参与活动中,与同组同学间的交流极少,几乎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在我与她及家长的交流中获悉,小红对语文综合实践课已有抵触情绪,从内心深处惧怕参与实践课,甚至对其病情亦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阅读文献,了解自闭症患者的特点,发现自闭症的主要缺陷之一是社交沟通、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社交发起困难、社交回应迟缓、社交维持困难、沟通交流障碍等,严重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影响正常的社会化生活。而在传统教学方法指导下进行的语文课程并不适合自闭症学生学习,同时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对于自闭症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该课程对于发展自闭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融合教育研究根源于爱的教育

我至今无法忘记小红初进班级时怯懦木讷的小脸,她默默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国家重视融合教育,提出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通过融合教育可以弥补其生理或及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能适应社会,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让更多的特殊儿童通过融合教育回归正常的生活,这是我做融合教育研究的初心。

带着这份爱和责任感,我开始了9个月的研究计划,首先,我会默默观察小红,通过日常观察、记录,了解小红的学习困难的表象,如她在哪一类语文课程中,尤其表现吃力、困倦、烦躁、逃避等,了解她突出的能力表现,记录她日常的进步,为小红建立成长档案。接着,我开始尝试慢慢和孩子建立联系,我不敢突兀地直接找她,因为通过查阅文献,我知道自闭症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般不太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同时伴有刻板的行为活动,情绪及智力上都有所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自闭症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她打开心扉,不断提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逐渐提升她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消除她的孤独心理,是我和她交流的第一步。终于,在一次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我观察到她对包粽子很感兴趣,对同学在黑板上的演示也比平时有很大的关注,以此为契机,我和她聊了聊:

“你喜欢包粽子吗?”

“嗯。”

“这么厉害,老师都不会呢。老师喜欢吃粽子,你呢?喜欢吃甜的还是咸的?”

“嗯。”

“老师吃甜食怕胖,还是喜欢咸粽。红红就没这种顾虑啦,红红觉得是枣子馅的好吃还是蛋黄馅的好吃?”

“枣子。”

这就是我俩聊天的开始,我发现她回答的都是短句,和我的沟通也多是单个问题,虽然没有热络的聊起来,但我发现至少她不排斥和我交流。我更惊喜地发现,在具体的情境中,她的心情更放松,沟通欲望也更强烈。心下有了主意后,我开始着手设计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阵地的融合课堂。一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模拟社会活动情景,提高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语文能力。二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内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自行设计,发展潜能,提高独立生存的能力。这种较开放的课堂模式更有利于对小红的语言训练。说干就干,我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断根据课堂效果修改小红的学习方案。如我学习到自闭症学生的视觉学习优于听觉学习。板书和多媒体是视觉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优化教学效果。鉴于这些特点,我在板书的视觉布局上进行了变化安排,同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视觉学习。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活跃、变化、快节奏的学习氛围,带动小红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每节课她对学习目标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其布置灵活多样的个别化课后作业。

在我坚持融合教育实验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上,我发现我的班级也渐渐融满爱意。我通过对班级同学的访谈,了解到他们在同自闭症学生交往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和发生的改变。更让我欣喜的是,小红与班级同学之间也有了更多主动的交流,善意的暖流在他们之间流动。通过对他们的观察,我越发确定,语文教学是开展语言训练的主要学科,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自闭症学生的语言得到有效训练,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及生活确实有很大帮助。在社交沟通与交流层面,要意识到沟通和交往是双向过程,而自闭症存在先天缺陷,很难被改变,就需要交往的另一方做出改变,即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包容障碍、理解行为、自觉引导,拓展人际关系体验,从而帮助他们进行社会化发展。融合教育应当是帮助自闭症学生进行同伴交往、体验人际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其言语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同步的锻炼、提高。

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跨学段融合,让我的融合教育研究更有意义。因为我任教和担任班主任老师的班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有可能也会遇到自闭症儿童。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越小的年龄受到干预,学习改善效果更好。所以在我班级的幼儿园见习活动中,我联系园方老师,有意识地为班级学生介绍、讲解面对自闭症儿童,幼儿园课程干预的方法。经过一个学习的见习,我的学生们,包括小红都收获颇丰,园长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面对特殊的孩子,我们关注的不是特殊的教育方法,而是爱和责任,是更多的让他们忘记自己特殊的普通的爱。

三、融合教育研究滋养了我自己的精神世界

融合教育课题是我工作以来,认真研究、申请下来的第一个个人课题,坚定了我可以完成课题研究的信心。我坚信,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自闭症学生能够获得参与普通学校社交活动的机会,体验社交生活的多样性,收获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社会感知,提高直觉能力和社会化程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语文科作为学校教学的公共基础学科,对学生语言训练极为最重要,但自闭症学生存在沟通障碍与语言交流障碍的存在,就如何实施自闭症学生群体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他们参与度较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地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重要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些养分,对于自闭症学生的成长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不应该因为老师的怕麻烦或担心自闭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意外就被忽视。

有时我常想,自己不也是一个“星星的孩子”吗,或者说每个人都曾有失意、包裹自己不愿走出的困难境地。那个时候的我们,可不就是一个包裹着厚厚的壳、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星星的孩子”吗?后来,我就想到了“小红”,想到我在进行融合教育研究时看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自闭症的孩子们没有错,职业教育也不应该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又怎么可以自怨自艾,为自己的懒惰和怯懦找借口呢。一颗星星是渺小的,群星闪烁怎么还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