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特点与价值探析
徐倩丽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党中央针对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应对措施。历史教育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也是其重要载体。本文通过以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对不同学段历史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探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历史教育的安排及其特点,认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历史教育;特点;价值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历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缘起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合理建设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形成连贯的发展的有机整体。
思政课不是空洞的价值观说教,要以科学知识作为支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学习历史尤其是党史、国史的重要性,强调要通过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教育和传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教育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旨在向学生系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历史规律从而知古鉴今,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历史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同时,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历史教育也是重要载体。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学段的历史教育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状况,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现实、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学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而对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丰富。本文试图以课程标准为切入点,探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历史教育的特点和价值意蕴。
二、从课程标准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作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向标,是由教育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着国家意志。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历史教育过程中,历史教育在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一)不同学段的历史课标概述
学生不是抽象统一的整体,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教育部对不同学段的历史教育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小学阶段,历史并未单独设科教学,历史教育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语文课程中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为主题,通过讲授传统节日、民间风俗艺术、文化瑰宝、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历史启蒙教育,内容随年级增长逐渐增加。而在语文课程中历史教育通常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成语、文言文诗词、历史人物故事、寓言故事等内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历史人物高尚道德情操,总结寓言故事中的经验启示,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初中阶段,随着历史课程的正式开设,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走向系统化。初中阶段明确提出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核心素养,并提出初步要求。围绕这一要求,初中阶段在课程内容编排上采用通史形式,内容丰富详细,故事性强。按照时间顺序,由点到线将历史事件串联成清晰的发展脉络,梳理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清晰的认知,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了解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具备基本的历史常识;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加深爱国情怀。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首先在中外历史纲要的必修课程基础上,掌握中外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再进一步通过专题史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更进一步,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历史选修课程,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大学阶段,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旨在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党史、国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在不同学段的发展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在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历史教育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发展重点也各有侧重。
小学阶段历史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人物的故事、现代先进科技发明等展开,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发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初步的国家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教育在继承小学历史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同时,也开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高中历史教育则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教学内容涵盖了更广泛的历史领域和更深入的历史问题,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同时,高中阶段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通过历史活动的实践和历史课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阶段历史教育相比于中学历史教育,更侧重于意识形态教育。在掌握历史知识,具备历史思维与历史能力的基础上,旨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家国情怀。
(三)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在不同学段的衔接性
历史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每个学段虽具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但其中也具有一以贯之的衔接性。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连贯性和承接性,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首先,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承接性来看,历史教育在不同学段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小学历史教育历史知识较为零碎,内容占比少。初中历史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人物,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基础。高中历史教育则更加注重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大学历史教育在中学基础上,对近代历史进行拓展深化,更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其次,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历史教育在不同学段之间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历史价值观等方面。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历史教育的各个学段之中。在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基本的历史素养,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高中阶段,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和判断。
三、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的历史教育,将其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在不同学段的历史教育中均颁布了课程标准并不断加以修订,强调要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首先,通过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的历史教育,可以加强不同学段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让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发展脉络,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这些都是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通过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这些价值观,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并践行这些精神。此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还能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代体现,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文明形态,其发展创新离不开历史。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毫无疑问是其重要途径。首先,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起源、发展、变革和成就,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民族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它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其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是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和科学智慧。通过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容支撑。此外,历史教育还具有启迪未来发展的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进而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同时,历史教育也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大地,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和西方现代化理论,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独特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要想在今天持续发展创新必须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首先,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国家观。通过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突出性,从而认识到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而年轻一代就是其中的中流砥柱。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的主体是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持。此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历史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因此,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的历史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既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0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2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0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22(11):4-28.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N].人民日报,2023-06-03(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22(11):4-28.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庆市高中历史教育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体化协同机制研究”(21SKGH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