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电力系统下电厂集控运行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作者

吴杰

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

引言

当今世界,能源转型浪潮汹涌澎湃,新能源电力在能源领域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正在重塑电力系统的格局。电厂作为电力供应的关键环节,其集控运行模式的适应性成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传统集控运行模式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化石能源基础之上,面对新能源的独特性质,呈现出诸多不适应性。深入研究新能源电力系统下电厂集控运行模式的变革,对于提升电力供应质量、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

1.1间歇性和波动性

新能源发电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这一特性导致其发电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其发电量完全取决于日照强度和时长。在阴天、雨天或夜间,太阳能发电功率会急剧下降甚至归零。风能发电同样如此,风速的变化无常直接影响发电功率,强风时发电功率高,微风或无风时则功率极低。这种间歇性和波动性使得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难以维持,频率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1.2分布式特性

新能源发电的分布式特点极为突出。在广袤的地域范围内,大量的太阳能电站和风电场星罗棋布。与传统的集中式大型电厂不同,这些分布式新能源电站规模大小不一,地理分布分散。每一个发电单元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这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要实现对众多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协调控制,需要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

1.3能源多样性

新能源电力系统涵盖了多种能源形式。除了广为人知的太阳能和风能,还有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生物质能发电依赖于生物质原料的供应和处理工艺,潮汐能发电则与海洋潮汐的周期性变化相关。不同能源形式的发电原理差异巨大,所涉及的设备从结构到性能都各不相同,运行要求也各有特点。这种能源多样性使得整个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对电厂集控运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能源对电厂集控运行模式的影响

2.1对控制策略的影响

传统的控制策略是基于稳定的发电电源而设计的,在新能源大量接入的情况下,这些策略已无法满足需求。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要求控制策略具备高度的动态适应性。例如,需要采用基于预测的控制方法,通过对气象数据、能源资源数据的分析,提前预测发电功率的变化,从而调整控制参数。同时,还需要灵活的功率调节策略,以便在发电功率快速变化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障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这种对控制策略的全新要求,促使电厂集控运行模式在控制层面进行深度变革。

2.2对监控系统的要求提高

新能源发电单元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这使得监控系统面临巨大挑战。监控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电设备运行状态,还需要涵盖气象数据、环境数据等多个维度。实时准确的气象数据对于预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功率至关重要,而环境数据则有助于评估设备的运行环境和潜在风险。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发电功率异常情况和设备故障隐患,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这意味着监控系统需要具备更高的精度、更广的覆盖范围和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2.3对电网接入和协调的挑战

新能源电厂的接入使电网的潮流分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传统电厂相比,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电网的功率流动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新能源电厂与传统电厂之间的运行成为关键问题。一方面,要避免新能源发电功率的大幅波动对电网造成冲击,引发电压波动、频率失调等故障;另一方面,要确保新能源电厂能够根据电网的负荷需求,合理调整发电功率,实现电力的供需平衡。这需要在电厂集控运行模式中建立更加完善的电网接入和协调机制。

3新能源电力系统下电厂集控运行模式的变革

3.1智能监控技术的应用

高精度的气象传感器被广泛部署,这些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日照强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为发电功率预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设备状态监测传感器也大量应用于发电设备的各个关键部位,如太阳能电池板的温度传感器、风力发电机的振动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实时传输到集控中心。在集控中心,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发挥作用,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建立发电功率与气象数据、设备状态之间的复杂模型,从而及时发现设备的早期故障迹象和发电功率的异常波动。例如,通过对风力发电机振动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预测轴承磨损等故障,避免故障进一步恶化,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3.2优化控制技术

模型预测控制(MPC)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巨大优势。MPC基于系统的动态模型,综合考虑新能源发电的预测数据、电网的负荷需求以及设备的运行限制,通过在线求解优化问题,实时生成最优的控制策略。以太阳能光伏电站为例,MPC可以根据太阳辐射强度的预测值和电网的实时负荷情况,调整光伏电池板的倾角、逆变器的输出功率等参数,实现发电功率的精确控制。此外,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对于分布式新能源电站具有重要意义。在分布式电站中,各个发电单元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以实现整体性能的优化。通过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各发电单元之间的功率分配、电压调节等功能,提高整个分布式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例如,在一个由多个小型风电场组成的分布式发电系统中,通过协同控制技术,可以根据风速的分布情况,合理调整每个风电场的发电功率,避免因局部风速变化导致的功率波动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3.3储能技术的融合

储能技术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电厂集控运行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多种储能技术如锂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都在新能源电厂中得到应用。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是关键,储能系统的容量和功率需要根据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和电网的需求进行精确设计。当新能源发电功率过剩时,储能系统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存储起来,避免电能的浪费和对电网的冲击。例如,在太阳能发电高峰时段,锂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吸收多余的电能,并在夜间或阴天太阳能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维持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同时,集控中心需要对储能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储能充放电策略。这需要考虑储能系统的寿命、充放电效率、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优化算法实现储能系统的最优运行,提高储能系统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孟高军,钱聪聪,于琳琳,等.基于抽蓄协调的新能源纳入电力系统备用方法[J].太阳能学报,2024,45(10):162-170.

[2]范辉,赵兵,王蕾报,等.分布式新能源高占比电网安全稳定标准算例[J/OL].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10[2024-11-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07.TM.20241028.0957.005.html.

[3]王磊,胡清.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24,31(1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