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材料全过程管理探讨

作者

马旭东

宁夏硕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750000

一、引言

市政工程包含道路、桥梁、给排水、市政管网等多样化项目,具有施工环境复杂、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材料作为构成工程实体的基本要素,其费用通常占工程总成本的60%-70%,且材料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材料全过程管理,不仅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能确保工程按时按质交付,满足城市发展与民众需求[1]。

二、材料计划编制阶段

2.1精准测算材料需求

依据市政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及技术规范,详细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所需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例如在道路工程中,精确核算沥青、水泥稳定碎石、砂石料等的用量,考虑道路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压实系数等因素;对于桥梁工程,根据结构设计确定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材等主材用量,结合模板周转次数算出模板需求量。这要求造价人员、技术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协同合作,避免材料多算、少算或漏算,确保材料计划与实际施工需求高度契合。

2.2结合施工进度安排

制定材料供应计划时紧密结合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材料进场时间节点。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为例,在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前期,确保钢筋、模板、混凝土等材料按时足量进场,满足基础与主体框架浇筑需求;在附属设施施工阶段,提前筹备机电设备、装修材料,保障施工连续性,防止因材料供应滞后导致窝工、工期延误,也避免材料过早进场造成场地积压、资金占用。

三、材料采购阶段

3.1供应商筛选与管理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进行全面考察。对于常用的大宗材料,如钢材,优先选择大型钢铁企业或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优质供应商;对于新型环保材料,调研供应商研发实力与应用案例。定期评估供应商表现,淘汰不合格者,与优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优惠价格、优先供货、质量保障等权益,降低采购风险。

3.2采购成本控制

运用多种采购策略降低成本。批量采购在满足工程需求前提下争取价格折扣,如集中采购市政道路工程所需的路灯、井盖等批量产品;采用招标采购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供应商压低报价,同时规范评标流程确保质优价廉者中标;关注市场行情波动,把握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低谷时机签订采购合同,还可通过与供应商协商采用长期固定价格、价格调整条款等方式稳定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

四、材料运输阶段

4.1合理规划运输路线

考虑市政工程施工场地周边交通状况、道路限行规定及材料运输时效性,规划最优运输路线。对于大型预制构件运输,如桥梁箱梁,提前勘察道路桥梁承载能力,避开限高、限重路段,必要时申请交通管制确保运输安全顺畅;在城市中心区施工,结合早晚高峰时段,选择车流量小的路线运输砂石料等散料,减少交通拥堵对运输进度的影响,避免因运输延误导致材料到场不及时。

4.2确保运输安全与防护

根据材料特性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易碎品如玻璃管材、装饰陶瓷等加固包装、填充缓冲材料;对怕潮材料如水泥、石灰粉,采用密封防水包装并配备遮雨苫布。运输车辆定期检修维护,确保制动、转向等系统安全可靠,司机持证上岗、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防止运输途中发生碰撞、倾覆、物料散落等事故,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与材料完整无损。

五、材料进场验收阶段

5.1质量检验把关

建立材料进场联合验收制度,由质量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人员共同参与。依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设计要求,对材料外观、尺寸、规格进行目视检查,如检查钢筋表面锈蚀、弯曲度,管材壁厚、管径偏差;同时按规定抽样送检,钢材做力学性能试验,水泥检测强度、安定性,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后方可接收,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为工程质量筑牢第一道防线。

5.2数量核对签收

对照送货单与采购合同,详细清点材料数量。对成捆、成件包装材料开箱抽检复核,如清点电线电缆卷数、管件数量;对于散料如砂石料,采用地磅称重,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发现数量短缺及时与供应商沟通索赔,准确无误后签收确认,保障施工单位权益,避免经济损失。

六、材料储存保管阶段

6.1分类存放

根据材料性质、用途分类存放,建立材料存放区域标识牌。易燃易爆材料如油漆、沥青等存放于远离火源、热源且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配备消防器材;钢材按规格型号分区堆放,垫高防锈;水泥、粉煤灰等粉状材料储存在密封料仓,防止受潮结块,不同批次材料分开存放便于追溯,确保材料在储存期间性能稳定。

6.2定期盘点维护

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盘点,核对账目与实物数量、质量状况,每月或每季度清查一次,及时发现丢失、损坏、变质材料并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对露天存放材料如木材、周转材料,定期检查防雨、防晒、防风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保障材料随时可供工程使用。

八、当前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许多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仍依赖人工记录、纸质单据传递,信息更新滞后、易错漏。材料库存数据不能实时共享,导致采购、施工部门沟通不畅,易出现重复采购或材料短缺;缺乏信息化追溯系统,难以快速查询材料来源、使用部位、质量检验报告等信息,不利于质量管控与问题排查。

方便随时调取查看,提高管理精准度与效率,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九、结论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的全过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工作,从计划编制的前瞻性、采购的科学性、运输的安全性、验收的严谨性、储存的合理性到使用的规范性,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通过剖析当前存在问题并采取针对性优化策略,如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人员培训,能切实提升材料管理水平,实现市政工程成本可控、质量可靠、工期有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未来市政工程领域持续发展进程中,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材料管理模式也需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为打造更多精品市政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飞飞.市政工程中施工现场材料的全过程管理研究[J].中国厨卫,2023,23(2):153-155.

[2]王岳朋,吴辉.浅析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材料全过程管理[J].中国地名,2023(9):0040-0042.

[3]刘勐,杜清清.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分析[J].UrbanArchitecture&Development,202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