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
刘凤
正徳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 江苏南京 211106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插画设计与制作》为载体,以长江江豚保护为实践主题,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将生态保护意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构建“价值引领+技能培养+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以濒危物种保护为切入点的主题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同时为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插画设计;长江江豚;高职教育;生态保护
一、引言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课程思政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设计类专业因其强实践性与社会服务属性,更需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然而,当前设计类课程思政普遍存在“贴标签”“两张皮”现象,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融合度不足。
本文以长江江豚保护为实践主题,重构《插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探索“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协同推进的实施路径,为高职设计教育提供兼具思政高度与专业深度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融合逻辑
设计类课程的思政教育需立足专业特色,构建“生态-文化-社会”三位一体的价值传导体系。长江江豚保护主题的思政价值,更深层地体现在设计教育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从“生态价值”维度看,江豚存亡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的生态指标,其形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觉隐喻。学生通过设计实践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更重要的是,该主题呼应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使设计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学生在参与保护区视觉标识设计、文旅IP开发等真实项目中,切实体会到艺术创作服务社会重大需求的责任担当,从而完成从“技能操作者”到“社会创新者”的身份认知升级。
三、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构建
(一)教学目标重构: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引领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中,教学目标需要从传统的技能训练转变为更注重价值引领的方向。具体而言,传统目标侧重于掌握插画绘制技法、完成商业项目需求、提升审美表达能力,而思政融合目标则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理解设计在服务生态保护中的社会价值,培养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使命感,以及建立生态文明传播的文化自觉。这种目标的重构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审美提升,更注重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推动学生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设计人才。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1. 认知导入模块:在认知导入模块中,首先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长江江豚的生态知识、濒危原因及相关保护政策,强调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2. 技能实训模块:在技能实训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绘图规范,重点掌握如何精准表现江豚的形态特征,以确保插画作品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3.社会实践模块:在社会实践模块中,学生将与环保组织联合举办“守护微笑天使”插画巡展,通过实际的展览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
1. 情境沉浸法:构建“观察-体验-创作”三位一体的生态课堂
通过组织学生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调研,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在保护区科研人员指导下,学生需撰写自然笔记,记录感悟,根据观察调研创作主题插画。
2. 项目驱动法:搭建“真题真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
以“长江江豚保护日”主题设计项目为牵引,构建“需求导入-方案迭代-成果转化”全流程实训体系。南京江豚保护协会提出需求,包括主视觉海报、信息图表等;双导师指导,企业设计师与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团,从科学性、传播性、可行性三个维度进行三轮方案优化;
3. 跨学科协作法:打造“科学+艺术+技术”的协同创新工坊
联合生态工程、数字媒体等专业建立跨学科工作坊,破解设计类课程“重形式轻内涵”的痛点。生态数据可视化,确保科普插画的科学严谨性;联合数字媒体专业师生,利用Unity引擎开发AR互动插画《江豚洄游》,使科普传播更具沉浸感;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一)多元评价维度
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维度,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表现。首先,价值认知层面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理解的深度,评估他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与理解。其次,专业能力层面注重学生插画作品的科学性、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评估他们在设计技术和艺术创作方面的能力。
(二)全过程评价实施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表现与思考。通过学习日志的形式,学生记录自己调研江豚保护现状的心得体会,反思生态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从价值观传达的角度提出作品修改建议,促进团队合作与价值观的深度交流。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反思与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技能。
2. 终结性评价
则关注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综合表现与成果。企业专家将从社会价值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分,占总评分的40%,评估作品在社会责任和生态保护传播方面的实际贡献。同时,环保组织将对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其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创作成果,还关注其作品的社会影响与实际应用。
五、教学实践成效
五、教学实践成效
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下,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价值观塑造与专业能力提升实现双向赋能。学生通过江豚保护主题创作深刻理解了“设计服务社会”的职业使命,其作品不仅聚焦技法表现,更注重传递生态伦理价值。在专业成长方面,校企联合开发的江豚主题插画上线后浏览量超万次,印证了思政引领下艺术创作的社会认可度。这种“价值观+技能”的同步提升,标志着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责任型设计者的身份转变。
六、结语
将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深度融入《插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设计教育完全能够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升华。通过构建“生态议题牵引-文化符号转译-社会需求响应”的教学闭环,课程不仅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更探索出一条设计人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这种“艺术+科技+公益”的融合创新,彰显了设计学科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吴静,任新洋.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报,2021
[2]郑帅.大思政理念下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报. 2021
[3]郑宇明.生态环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评《“文化创意+”生态环境产业融合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20(06):116.
课题信息:2023年度正徳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江江豚保护的插画设计与文创产品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YB0854
作者简介:刘凤(1980.1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正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 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