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耕地资源保护的多维价值解析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王照纬
包头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中心 内蒙古包头市 014030
摘要:在祖国的北疆,有一座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包头。包头市作为内蒙古重要的工业城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通过创新耕地保护与利用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包头市地处华北地区、蒙古高原南端、内蒙古中部,位于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北与蒙古国接壤,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全市耕地43.02万公顷(645.35万亩),年均降雨量295.8mm。其中,水浇地22.92万公顷(343.78万亩),占53.27%;旱地20.1万公顷(301.57万亩),占46.73%;水田48.23公顷(723.45亩)。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和阴山北部。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等3个旗县区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90.09%。包头的耕地,恰似大地编织的锦绣画卷,在经济、生态与社会的舞台上,演奏着一曲雄浑激昂的交响曲。
一、生态维度,耕地资源保护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生态的诗篇中,包头的耕地是灵动的诗行,书写着绿色的传奇。它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像一位温柔的母亲,默默地呵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茂密的农田防护林带,宛如绿色的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护着一方安宁。耕地中的植被,吸收着二氧化碳,释放出清新的氧气,让包头的天空更加湛蓝。同时,耕地还是众多生物的家园,昆虫在田间飞舞,鸟儿在枝头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此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如轮作、休耕等,让土地得到了充分的休养,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净土。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态修复功能和碳汇功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能,缓解以扩大耕地面积来保证粮食安全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从而保护了区域内山、水、林、湖、草、沙等其他土地生态系统。通过对盐碱、渍涝等具有限制因素的农田进行改造,重点针对农田生态系统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污染土壤修复、退化农田生态修复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条件,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置。增强耕地蓄水、保肥、保墒能力,有效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遏制耕地盐碱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包头市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与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提升耕地碳汇能力。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xx万亩,依托碳汇综合管理平台,包头市成为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年固碳量达874万吨(2030年目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二、经济维度,耕地占补平衡驱动亩均效益倍增
在经济的乐章里,包头的耕地是灵动的音符,奏响财富的旋律。那广袤无垠的田野,是希望的温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支撑起当地农业经济的坚实脊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耕地摇身一变成为了“聚宝盆”。高效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特色农产品走出包头,远销全国各地,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耕地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行业如同繁星般围绕在耕地周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包头的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是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打好耕地保护“主动仗” 。近年来,耕地与其他农用地之间转换的平衡格局被打破,耕地占用与保护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日渐匮乏。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改革来解决。对此,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包头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保障重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需求。2023年共为8个建设用地项目开展补充耕地工作,补充耕地面积12.965公顷,收取耕地开垦费1723.5942万元。
二是高标准农田的效益释放。2023年,包头市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蔬菜瓜果食用菌等作物种植面积24万亩,总产值45亿元,预计年产值10亿元,税收0.15亿元,解决就业300人。土默特右旗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田成方、路成网”的现代化农田。2023年项目区粮食产量提高10%,节水20%-30%,亩均节本增效500元以上。固阳县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10%,村集体收入年增42万元。
三、社会维度,耕地保护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大局
社会的长卷上,包头的耕地是厚重的底色,承载着稳定与繁荣。它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每一个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耕地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且,充足的农产品供应,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稳定了物价,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此外,耕地还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那些古老的农事习俗、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是包头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代代相传,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耕地减少的原因日趋多元,特别是近年来,耕地与其他农用地之间转换的平衡格局被打破,耕地占用与保护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日渐匮乏。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牧民积极性。建设过程中,一是显著增加项目区农牧民的经济收益,提高当地农牧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凝聚力。二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使河套灌区的农田进一步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实施,社会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包头市202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9.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8%。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2023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全市耕地保有量达645.35万亩(三调数据),通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2494.86公顷(2019-2023年),确保“藏粮于地”战略落地。全年粮食总产量124.6万吨,比上年增长5.7%。
包头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保护推进力度,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让耕地保护的理念深入群众心里,让群众认识到耕地恢复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不断提高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增强全民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依规用地的良好氛围。
包头市的耕地,是经济的增长极、生态的守护者、社会的稳定器。让我们用心去呵护这片珍贵的土地,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包头的繁荣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