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言对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影响及应对策略
余牧谦
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 810000
一、引言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的确,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依存的。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一样思维跳跃、价值多元、形式多样的语言特点。特别是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影响巨大。信息传播技术方面,初中生体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巨大的潜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没人能孤立地封闭地生活。很多新词语、网络流行语进入校园,其中相当一部分之所以能够成为校园流行语,有着其内在的思想动因和模因性思维推力。
但网络流行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对初中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复杂影响。因此,当代初中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从语言现象剖析学生心理,探究其成因并采取针对性举措,是当今初中德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研究网络流行语言对其德育的影响,探索有效应对策略,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流行语言在我校初中生中的传播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选取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966 份。问卷内容涵盖基本信息、网络平台使用情况、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频率与类型、对网络流行语言的态度以及在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意愿等方面。根据使用行为、群体差异、认知态度三个角度的对比分析,我校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呈现高渗透率与低批判性的特点。
(一)使用行为特征
我校初中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呈现显著场景分化与娱乐导向特征,传播场景呈现典型圈层化特征,集中于在线聊天场景,正式学习场景渗透率较低,凸显其娱乐社交工具的属性本质。媒介依赖路径分析表明,微信与抖音构成双核心传播矩阵,短视频的强传播效能与即时通讯的高频互动共同驱动语言扩散。内容选择上呈现”娱乐优先”倾向,轻松幽默类与励志正能量类占据主导,而社会热点类(28.26%)和学习相关类的弱渗透性进一步印证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属性。
(二)群体差异图谱
研究发现,初中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呈现显著性别化分异与认知发展梯度。性别维度显示,男生群体倾向于选择具有竞技”对抗特质的词汇(如“摆烂”、“开团”),其使用偏好折射出青少年亚文化中的性别身份建构机制;女生群体则更多使用情感共鸣类表达(如“emo”、“嗑到了”),这种差异或与不同性别社交策略的差异化相关。值得关注的是,在正式场合使用态度维度,初步数据显示男生接受度较女生更具冒险倾向。年级维度呈现“中间膨胀”特征,初二学生作为传播中继节点占比达57.76%,其群体活跃度与青春期自我表达需求峰值形成共振。而初三学生展现出更复杂的语义驾驭能力,社会热点类词汇使用率达28.26%,较初一提升9.8个百分点,印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数字语言习得领域的适用性。这种“初二传播活跃度-初三语义复杂度”的级差现象,为分阶段德育干预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三)认识态度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态度呈现情境价值判断优先的特征范式。数据显示,45.96%的矛盾态度群体并非简单认知模糊,而是基于63.66%的“视情况而定”情境选择机制,实质折射出青少年在场景适配标准缺失与价值取向抉择的双重焦虑:绝大部分学生能辨识网络流行语的场景边界(仅14.8%支持正式场合无差别使用),但无法建构稳定的价值判断坐标系(仅4.66%能识别语言能力退化风险)。这种认知结构催生显著的德育需求——60.35%的学生主动寻求学校引导,其诉求直指两大核心议题:第一,破解场景适配模糊性,第二,建立价值锚定机制。在此过程中,家庭监督(9.11%)与校规约束(6.42%)的低效能警示:必须构建解码-重构-转译的立体干预模型,方能应对青少年实践中工具感性对语言及价值理性的侵蚀风险。
三、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德育的相关性
(一)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其主体认知方式与外部环境变迁形成复杂互动。从主体性维度看,作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在多模态信息环境中构建起独特的数字化生存特质:短视频、直播的瞬时刺激、表情包的符号化隐喻、弹幕文化的群体共鸣等非线性信息接收模式,重塑了其对道德议题的感知路径;与此同时,处于价值观形塑关键期的青少年,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亚文化圈层探索之间形成张力结构——既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接纳,又在“佛系“、“躺平”等网络亚文化中寻求身份归属。从环境性维度看,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缺成为品德发展的显性挑战,教育部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日均触网时长已达4.6小时,碎片化信息接触导致道德判断趋向浅层化;网络流行语通过符号化表达建构的拟态环境,已深度介入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知框架,有些词汇在场景模糊与价值取向迷失的背景下频繁使用,引发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偏移。主体特质与环境变迁的叠加效应,共同形塑着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复杂图景。
(二)德育与网络流行语的耦合机制
德育与网络流行语的耦合机制根植于传播规律与认知科学的深层互动。从模因理论审视,网络流行语的娱乐化编码策略通过降低德育内容的理解负荷实现高效传播;而“逆袭”、“燃”等正能量热词易形成情绪记忆锚点。网络流行语在德育中的教育价值并非源于其原生形态,而是依赖教育者的专业转化:教师通过筛选具有道德张力的亚文化符号(如“吃瓜”、“实力”),将亚文化符号转化为道德反思的触发点——解构其娱乐化表象下的价值矛盾(如揭示围观行为对受害者的隐性伤害),通过教育实践重构网络语言的表达,使学生在生活经验与伦理智慧的辩证互动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与实践自觉。同时,教师主动使用网络语言的教学实践(人民日报数据显示占比32%),本质上是对学生的共情式回应,——研究数据显示59.63%的学生因语言亲和力提升而产生更强的道德学习动机。这种传播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双重赋能,昭示着德育范式从单向灌输到协同建构的范式转型。
四、网络流行语言与初中生德育实践路径与有效性影响
(一)批判性解码
本研究构建了“解码-重构-转化”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框架,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干预引导青少年在网络语言实践中实现价值自觉。在批判性解码阶段,以”解码网络流行语”主题班会为例——教师列举列举常用词汇(如“躺平”、“破防”、“yyds”等),结合词云分析发现其高频使用与快速消亡的特点。借助AI工具追溯词汇来源,理解网络用语因社会热点、群体共鸣而生,也因过度泛化或时效性而淡出。教师进一步展示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启发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文化现象。通过模拟校园生活场景(运动会、考试、才艺展示等),学生分组对比使用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交流效果,总结其”简化性、流行性、通俗性、娱乐性”特点。例如,“666”简化表达赞赏,“那咋了”传递轻松态度,“躺平”反映心理调节需求,生动体现网络用语在特定语境中的高效传播力。围绕”官方媒体是否应使用网络用语”展开辩论。正方强调其反映民意、促进文化认同;反方指出可能加剧语言失范、低俗化及代际沟通障碍。通过观点交锋,学生认识到网络用语既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也需警惕其对传统语言表达深度的消解。学生通过朗读诗歌《中文之美》体会传统语言的凝练与意境。最终,以“关于网络用语,我想说……”为题撰写反思便签,强调在活用网络用语的同时,需珍视母语的丰富内涵,避免滥用。
(二)创造性重构
创造性重构环节通过建立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互文关系。在当代语境下,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幽默、传播迅速的特点,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与社会观察的重要载体。然而,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通过“雅俗共赏”的视角重构网络流行语,既是对现代语言现象的深度解读,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与创新。以“网络流行语与中华传统文化雅俗共赏”主题班会为例,揭示“躺平”一词虽体现当代青年对高压生活的消极回应,但其内核与道家“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内卷”映射社会过度竞争,呼应《庄子》中“争逐之累”的反思;“佛系”则暗含佛教“放下执念”的淡泊态度。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通过挖掘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根源,赋予其更深厚的传统意蕴。在实践层面,通过“古今用语匹配”、“文化根源探索”等环节,学生将网络流行语与成语、典故对照,创作融合传统元素的诗歌或短文,既激活了语言的创造力,也加深了对文化传承的理解。例如,用“感时花溅泪”替代“破防”,用“日出而作”呼应“打工人”,既保留了流行语的表达效率,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深度。重构网络流行语的核心,在于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一方面,承认其作为时代产物的鲜活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溯源与创新表达,让传统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提升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更引导年轻一代在拥抱潮流的同时,成为文化传承的自觉践行者。
(三)参与式转化
网络流行语在德育中的转化机制,本质上是教育者通过创造性活动将亚文化符号重构为价值观教育工具的过程。在”流行语正能量:从‘躺平’到‘冲鸭’”班会设计中,教师通过“流行语剧场”、“热点解码”、“故事汇”、“正能量接力”等环节,实现了从语言解构到价值观内化的多维度转化:首先,在“流行语剧场”中,学生通过情景剧对比“躺平”与“冲鸭”的行为后果,直观感受消极与积极语言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差异化影响;其次,在“热点解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中的流行语如何传递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正能量流行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创造力;随后,“故事汇”活动让学生分享“冲鸭“、“稳住”等流行语背后的个人成长经历,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最后,“正能量接力”通过标语创作与展示,将流行语转化为班级文化符号,形成集体认同与行为规范。参与式转化阶段构建了立体化的实践场域:情景剧《从躺平到冲鸭》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消极语义的价值转译;班级热词公约制定促使学生自主区分“摆烂”的戏谑边界与奋斗伦理;“网络语说正能量故事”创作活动则实现了亚文化话语与主流价值的有机融合。这种教育路径不仅重塑了青少年的语言审美,更在流行语狂欢中植入了文化根脉的基因片段,使“破防”承载着“感时花溅泪”的诗性,“逆袭”延续着“穷且益坚”的精神密码,最终培育出既具时代鲜活度又含文化厚度的新型话语体系。
(四)实践成效
1.构建网络流行语实践新秩序
通过系统性语言干预,青少年在网络流行语使用中实现了三重行为跃迁:信息过滤能力的提升——穿透“芭比Q”等词汇的娱乐化迷雾,捕捉语言现象背后的价值本质;认知纠偏机制推动表达方式的深层转型,从“666”到”妙笔生花”的语义升华,折射出思维精度与审美素养的协同进化;行为转化则显现在话语权的自我革新中,通过制定公约、重构表达,在“摆烂”的戏谑与“深耕”的庄重间建立动态平衡。这种实践效能不仅重塑了个体语言习惯,更在数字文化生态中植入价值筛选机制。
2.绘制数字思维新图谱
教育实践重构了青少年认知网络的结构:语义-场景分析思维的确立,使流行语在“积极-中性-消极”的三维坐标中获得精准定位,有效破解非此即彼的认知茧房;文化通感的觉醒架起古今对话桥梁,让“破防”与杜甫的民生疾苦产生精神共鸣;雅俗边界的重构赋予“躺平”以“蛰伏待时”的生存智慧。更具突破性的是成长型语义的建构——“躺平”向“冲鸭”,”卷王”向“深耕”的集体语义迁徙,标志着青少年开始掌握语言演化的品德发展主动权。
3.开启文化自觉新纪元
语言实践最终指向价值体系的重构与升华:理性狂欢消解了网络用语的浮躁特质,使“yyds”从消解崇高的戏谑转化为致敬价值的起点;文化基因的激活让“逆袭”与传统自强精神血脉相连,语言符号为文化传承的活性载体;通过监测-评价-反思自我语言生态,学生将亚文化现象主动纳入主流价值的再生产系统,完成从语言消费者到文化守护者的身份蜕变。这种价值觉醒不仅重塑了个体精神世界,更在数字荒野中培育出文化传承的新生带。
网络流行语对我校初中生德育既带来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挑战。极力地遏制学生在校园里使用网络流行语,是生硬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关注学生热衷于各种流行语的事实,分析学生追捧流行语的心理动因,对于那些含有假的、丑的、恶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认清其负面作用,主动拒绝;而对于那些能够有利于彰显青少年个性,有利于调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流行语,是德育天然原料。德育工作者应当学会因势利导,借力打力,以吸收包容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流行语现象,主动对流行语进行甄辨、选择、扬弃、吸收,引导校园流行语向健康文化方向发展,帮助我们的初中生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让我们的学生崇尚真善美,通过对流行语的过滤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道德防护和免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