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应对措施

作者

李朋格

身份证号:211021199502035821

引言

城市环境工程涵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大气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与居民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人口与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垃圾堆积、绿地不足、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亟需通过环境工程建设加以解决。

一、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1.1 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前瞻性

部分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规划未充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与生态需求,存在短期化、碎片化问题。环境工程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衔接不足,各单项工程间缺乏协同性。例如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管网建设不同步,部分区域污水管网覆盖率低,导致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园林绿化工程与道路建设、建筑开发脱节,绿地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削弱了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大气治理工程未与产业布局调整、交通优化统筹规划,仅依赖末端治理设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

1.2 施工过程规范性不足,二次污染问题突出

在城市环境工程施工阶段,部分项目存在施工流程不规范、环保措施不到位的情况,易引发二次污染。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未对施工区域进行有效围挡,土方开挖、材料堆放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污染周边大气环境。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也存在不规范操作,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施工进度,过度修剪树木、破坏原有植被,导致局部生态系统受损;种植土壤未经过检测与改良,土壤肥力不足或存在污染,影响苗木成活率。

1.3 运营管理体系不完善,工程实效难以保障

城市环境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是决定工程能否长期发挥效用的关键,但当前部分工程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运维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运营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手段。部分垃圾处理场仍采用传统的填埋方式,未配套建设完善的渗滤液处理系统与沼气回收利用系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仍依赖人工巡检,难以实时掌握苗木生长状况、土壤湿度等信息,导致灌溉不及时或过度灌溉,影响绿化效果。

1.4 技术适配性不足,创新应用滞后

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部分项目存在技术选择不当、创新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影响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绿色技术、智能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滞后。在污水处理领域,膜分离、高级氧化等高效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部分项目仍采用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对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在垃圾处理领域,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大量垃圾仍以填埋方式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二、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有效应对措施

2.1 强化规划科学性,推动协同衔接

规划前开展全面的环境现状调研与需求预测,结合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目标,科学测算污水处理量、垃圾产生量、绿地需求量等关键指标,确保工程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开展项目选址论证,避开居民区、水源地、生态敏感区等区域,降低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环境工程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衔接,将环境工程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城市发展变化与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定期评估环境工程规划的实施效果,及时优化调整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2.2 规范施工流程,严控二次污染

完善施工管理制度,明确施工单位的环保责任,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编制专项环保施工方案,方案需包含扬尘控制、废水处理、建筑垃圾处置等内容,并报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确保环保措施落实到位。落实具体环保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工程制定差异化的污染防控方案。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施工中,采用封闭围挡、洒水降尘、喷雾抑尘等措施控制扬尘。加强施工过程监督检查,环保部门、住建部门应定期对环境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巡查,重点检查环保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扬尘、废水排放等问题及时责令整改。

2.3 完善运营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明确运营管理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的环境工程运营企业,签订规范的运营管理合同,明确运营企业的权责与服务标准;建立运营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从设备完好率、处理效率、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等方面对运营企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运营费用支付挂钩,激励运营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运营管理技术升级,引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手段。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中,建设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处理水质、垃圾填埋量等数据,实现故障预警与远程控制;在垃圾处理领域,配套建设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与沼气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采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自动调节灌溉量,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运营管理资金,将环境工程运维费用纳入城市长期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工程运营,通过 PPP 模式、绿色债券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

2.4 优化技术选择,推动创新应用

科学选择适配技术,根据城市实际环境条件、资源禀赋与工程需求,合理选择技术方案,避免盲目引进。加大绿色技术、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在污水处理领域,推广膜分离、高级氧化、脱氮除磷等高效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与水质标准;在垃圾处理领域,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减少填埋量,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节水灌溉、乡土树种培育、生态修复等技术,提升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平台,鼓励科研机构针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研发,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结论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在规划、施工、管理、技术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工程实效。未来需通过强化规划科学性、规范施工流程、完善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技术选择,突破建设瓶颈,提升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士华, 彭娜, 王利.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应对措施[J]. 中华建设,2025,(09):58-60.

[2]谈爽,刘景,靳亚萍.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应对措施分析[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2025 年第四届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南阳碧水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025:71-72.DOI:10.26914/c.cnkihy.2025.024605.

[3] 梁雄必.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应对措施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3,(09):25-28.DOI:10.16317/j.cnki.12-1377/x.2023.0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