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购物街里学数学 生活场中润童心

作者

吴晓丹

深圳市布吉街道可园学校 518000

摘要:本文通过以《欢乐购物街》这一课例为载体,分享如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本课程设计以"认识人民币"为基础,通过角色扮演、交易实践、策略分析等活动,培育学生的量感、应用意识和金融素养,为一线教师提供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小学数学;欢乐购物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某一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化”整合,通过知识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见,主题活动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那么具体应如何开展?笔者经过实践,以《欢乐购物街》为例,总结梳理出“基于需求,确定主题”“基于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成果,分享交流”三步走的经验,下面就以“欢乐购物街”为例进行阐述。

一、基于需求,确定主题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二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有过和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比如买文具、买零食、买玩具等。他们见过人民币,也用过人民币,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着眼当下,90%的家庭都会选择电子支付,很少让孩子参与购物。因此,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培养真实的货币运用能力,需要创设更贴近生活的学习场景。

(二)从教材的局限性出发

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教材,它们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人教版教材主要围绕“认识人民币”和“简单的计算”展开,知识点扎实,但缺少真实情境;北师大版教材设计了“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三个活动,但都是虚拟情境,学生只是完成算价格、勾选项等书面任务,无法体验真实购物过程;浙教版教材虽然引入商店里的情境,但活动设计简单,缺乏深度。

(三)从课标的要求出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明确提出“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要求,强调通过模拟购物“认识元、角、分,形成货币量感”。相较于传统课堂中孤立的人民币换算练习,本主题以真实交易场景为载体,将货币认知、运算能力、财商素养进行整合,更符合“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课程理念。

二、基于问题,展开研究

(一)明确素养培养目标

1.在筹备购物街活动中,认识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积极投入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交流信身在购物中能合理使用人民币,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

2.能在活动中发现、提出与货币有关的问题,并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在交流分享中感悟货币的意义,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

3.在购物街实践活动中巩固算钱、付钱、找钱等实践技巧,提高学生的模型意识与应用意识;在购物的过程,感受买家和卖家的不同操作方式,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购物过程和感想。

(二)构建主题框架(如图1):

(三)发现课堂亮点

1.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在活动5中,我们设计了“欢乐交易铺”,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商品很兴奋,纷纷讨论“30元可以买什么”,可以怎么帮吴老师购物。在这一环节里,我们力争在一个情境里,解决怎么付钱?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还差多少?等常见的购物问题。

2.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在“数钱大挑战”环节,我们让学生用实物货币堆砌“15元2角”。一个学生先用1张10元和5张1元堆出15元,再用2枚1角硬币堆出2角;另一个学生用1张10元、4张1元、10枚1角堆出15元2角。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当时的课堂氛围,学生直观感受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3.角色扮演,体验生活

在购物实践中,学生既是“买家”,也是“卖家”。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还让他们体验了生活中的买卖智慧,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买家,孩子们学会了合理使用预算。一个学生用30元购买了变形金刚(18元)和饼干(10元2角),还剩1元8角。他兴奋地说:“我本来想买彩泥,但发现钱不够,就选了饼干。我觉得自己很会省钱!”通过这次购物,学生学会了在预算内做出最优选择,培养了理性消费的意识。不仅如此,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掌握了多样化的付钱策略,提升了数学应用能力。此外,买家们使出浑身解数,讨价还价,通过议价,不仅节省了钱,还体验了生活中的沟通技巧。

作为卖家,学会定价与促销。在活动接近结束时间时,孩子们自发的推出了各种营销策略,比如买一送一,打五折。通过定价和促销,学生理解了价格策略对销售的影响,培养了商业思维。

三、基于成果,分享交流

在《欢乐购物街》主题设计中,我们整合了多版本教材的优势,设计了“筹备—实践—反思”的完整任务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购物经验系统化。在课堂实施中,我们通过“数钱大挑战”“欢乐交易铺”“促销方案选择”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角色扮演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生活中的买卖智慧。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既扮演“买家”,学会了合理使用预算、掌握付钱策略、体验议价的乐趣;又扮演“卖家”,学会了定价与促销、锻炼沟通能力、体验经营的不易。这种双向角色体验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让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同理心。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比如“压岁钱管理”“家庭开支规划”等,构建小学财商教育系列主题,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联通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比如简化记录清单、增加跨学科整合等,让主题式教学更加高效、有趣。

总之,《欢乐购物街》主题教学的成功实践,验证了主题式教学在培育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数学课堂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对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一次重要启蒙。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好数学,更能用好数学,让数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王斌驹.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课堂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