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乐干”,充分自主,做学习的主人
杨烨
苏州市工业园区丰茂幼儿园 215000
摘要:《指南》艺术领域中的表述:“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深深打动笔者。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幼儿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正是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理解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借助分析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并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支持策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鼓励幼儿“抬头乐干”,充分自主,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成语“埋头苦干”,便建议他改为“抬头乐干”,意思是让学生抬起头向前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干的事,只有越干越快乐,才能持续不断地干下去,实现充分自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创造能力获得充分发挥。对于幼儿笔触下的小世界,成人不做不适宜的干预,而是给予幼儿随心而画、自由创作的空间,对幼儿创作的过程全方面观察,倾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避免教师对幼儿作品的分析评价停留在“夏虫不语冰,井娃不语海”的尴尬境地。笔者尝试探索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的存在问题、特点和具体措施,从而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策略,引导幼儿充分表现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幼儿美术作品是幼儿创作和表达的温床,怎能不让幼儿自己讲述?笔者发现: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幼儿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偏离了轨道,甚至部分教师还不能从权威者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忘记以幼儿为中心的初心,在进行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时,忽视幼儿的独立价值、特殊发展和真实内心。有的教师以自己的审美为核心,不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者直接将幼儿作品中隐含的幼儿真实想法无视,使幼儿丧失表达内心世界的机会和能力。还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揣度幼儿想法,不将幼儿视为作品评价的参与者,剥夺创作者的自评权,其随意性容易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消极影响,扼制幼儿自信心等的发展,从而逐渐失去参与美术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陶行知先生主张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本体,每个人都能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游戏的主人、创作的主人、表征的主人,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在美术作品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放手,发现和重塑儿童的价值。
二、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的特点
(一)感知幼儿内心世界
罗恩菲尔德表示:“对儿童作品施以评价以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而不是以学生的缺点或优点来困扰他们。”鸟居昭美也认为:“只有那个欣赏的人存在时,绘画作品才能成为表达某种东西的一幅画。如果没有人欣赏,一幅画只不过是被加工过的某种东西而已。”幼儿美术是幼儿内心世界的表征,能强烈地反映其独特的社会认知、感知体验、思维想象等。
(二)发挥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应始终围绕幼儿开展,充分发挥幼儿主体地位。评价标准基于是否符合与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取决于成人的审美态度和标准。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幼儿的发展不仅要作为评判幼儿美术作品的基准,也是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元评价的基准。
(三)重视幼儿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
瑞吉欧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记录和重温,从而增进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理解,并促进与学生共同建构世界的意义。笔者十分赞同将幼儿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全景式的记录,并纳入分析评价的依据。当然,幼儿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表现,还要关注评价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和表现。
三、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的具体措施
(一)观察和记录
教师要在繁杂的工作中保持清晰敏锐的思维,对幼儿进行客观严谨的白描式记录。教师要常写教育故事,养成记录幼儿创作过程的习惯,以便能抓住幼儿创作时的细微表情和点滴言语,发现隐藏在细节背后的“秘密”,如:幼儿个体发展的独特规律、美术方面的个别差异、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等。在白描式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罗恩菲尔德的主客观评价量表以及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等,对幼儿在作品中展现的构思、主动性、兴趣性、专注性、创造性及操作的熟练性等现状进行一一勾划和记录。同时,警惕使用量化记录时的条目僵化和流于肤浅,尽量选择质性的描述,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理解感悟。
(二)对话和延伸
《指南》要求教师:“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教师的倾听是和幼儿拉近距离的前提,是对幼儿和幼儿作品的尊重。教师应不仅仅在幼儿创作时耐心倾听,更应在幼儿进行作品自述、自评时给予倾听。在幼儿情绪饱满、积极向教师倾诉时,教师积极回应和引导。教师也可间接指导,以同伴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构建、描绘内心世界。避免夸张地赞赏,而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用表达感受的方式引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艺术方式描述作品,促进其情感、想象、创造等方面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技能的提高。关注个别幼儿的发展,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通过幼儿的兴趣点着手,再进行深入具体的提问,刺激幼儿对经验的回忆,甚至要进行动作和环境的提示,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材料,刺激幼儿表达的冲动。
(三)积累和反思
为保证幼儿美术作品和分析评价两者的良性循环,教师还需要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评价活动结束后,形成文字、图表、音频、影像等资料,教师对比评价标准,对本次幼儿的各项发展进行考量评估,为下次美术活动和作品分析评价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好每个幼儿的电子美术档案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直观、更生动地帮助幼儿感受岁月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唤醒幼儿美的记忆,积累美的经验素材,了解成长的轨迹,检验自己是否真的获得成长。
四、结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为我们幼儿教育提供了无数宝贵的历史经验,重要的一点就是陶行知先生从心地里面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且相信学生。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亦要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思想,重视儿童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儿童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探索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创造,这了不起的“童真”和“勇敢”需要成人的呵护和培育,期待适宜的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评价能真正使儿童充分自主、自由表达、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北京,2001(7).
[2][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1.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10.
[4]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刘智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文化研究述评.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11).
[6]姚伟.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
[7]宋婷.回归童心的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