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牛腹泻类疾病的成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作者

田银涛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二嘎里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624107

摘要:牛腹泻是养牛业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尤其对新生犊牛影响严重,不仅损害健康,还导致经济损失。其成因多样,包括病原感染、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衡和环境应激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是主要致病源,而不合理的饲养管理、环境压力及免疫力下降则增加腹泻发生的风险。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生素、抗病毒和补液支持治疗,科学的饲养管理与环境调控也至关重要。合理的治疗与有效预防措施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牛腹泻的成因,总结了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为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牛腹泻、成因分析、治疗方法、病原感染、饲养管理

牛腹泻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初生犊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该疾病的发生不仅导致牛只健康受损,还会增加饲养成本,降低养殖效益,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牛腹泻的成因复杂,可能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应激及免疫力低下等多方面因素。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饲养条件的变化,牛腹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牛腹泻类疾病的成因及治疗方法,对于加强牛群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牛腹泻的发病率,并减少对牛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一、牛腹泻类疾病的成因分析

(一)病原感染因素

牛腹泻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密切相关,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或环境传播,进入牛只消化道后引发炎症,导致腹泻[1]。此外,病毒感染也是牛腹泻的重要致病因素,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口蹄疫病毒等均可破坏牛肠道黏膜屏障,造成水样腹泻,甚至继发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寄生虫感染如球虫病、线虫病也可导致牛只营养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腹泻,影响生长发育。

(二)营养不均衡与饲养管理不当

不合理的饲养方式是导致牛腹泻的重要因素。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牛的肠胃健康,发霉变质的饲料或水源污染都会增加肠道应激反应,诱发腹泻。饲料配比不均衡,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或过量,会破坏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正常消化功能。饲喂方式不当,如突然更换饲料、饲喂时间不规律,也可能引起牛只消化系统的不适。此外,奶牛和犊牛在断奶期如果营养补充不及时,容易因消化系统适应能力不足而出现腹泻。

(三)环境及应激因素

环境卫生状况对牛只健康影响重大,圈舍潮湿、粪污堆积、通风不良的环境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增加腹泻的发生概率。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牛腹泻的潜在因素,尤其在寒冷或炎热季节,牛群容易受到温度骤变的影响,导致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诱发腹泻。长途运输、群体更换等应激因素会引发牛只肠道功能紊乱,增加腹泻的风险。养殖场若未能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牛群极易因环境因素而出现大规模腹泻。

二、牛腹泻的治疗方法

(一)抗生素与抗菌药物治疗

针对细菌性腹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合理选择抗生素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感染,还能降低细菌毒素对肠道的损害[2]。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或磺胺类药物在治疗细菌性腹泻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繁殖,减少病原微生物对肠壁的侵袭,缓解肠道炎症反应。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正常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配合益生菌,以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恢复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牛只的肠道抵抗力,提高治疗的稳定性。部分细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常规抗生素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确保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二)抗病毒与支持疗法

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直接抑制或清除病毒,治疗主要依赖支持疗法,以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并促进牛只恢复。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是关键措施,严重脱水时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及钠、钾等电解质,轻度腹泻可采用口服补液盐,确保机体水分充足,降低酸碱失衡的风险。免疫血清或高免疫乳在发病早期应用,可有效中和病毒毒素,降低病毒对肠道上皮细胞的破坏程度,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牛只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症治疗方面,适量使用止泻剂可缓解腹泻症状,减轻水分流失和肠道刺激,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为促进康复,应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如优质牧草或适量精料,以增强牛只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其具备更强的抗病能力,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

(三)寄生虫感染控制与综合治疗

寄生虫性腹泻的治疗以驱虫为主,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药物,杀灭肠道寄生虫,减少肠道损伤。寄生虫感染往往伴随营养吸收障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消化系统恢复。改善饲养环境,定期清理圈舍、粪污管理,减少寄生虫的传播,提高整体牛群健康水平。

三、牛腹泻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的发生率。饲料的搭配应科学合理,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长期单一饲喂导致消化系统紊乱。饲料更换应逐步进行,防止牛只因突然改变饲料而产生应激反应。水源质量需严格控制,定期检测水质,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饮水传播。牛舍卫生必须保持干燥清洁,粪污及时清理,降低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风险。

(二)免疫接种

定期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关键措施。针对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及其他常见病原,应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牛只的抗病能力。饲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增强剂,如酵母多糖、植物提取物等,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管理环境温湿度,减少环境应激,避免因免疫力下降而增加腹泻的发生率。

(三)疾病监测与早期干预

定期进行牛群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腹泻牛只,防止疾病传播。粪便检测、血液分析等手段可用于早期诊断病因,确保治疗的针对性[3]。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包括定期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牛舍,以减少病原传播途径

总结:牛腹泻是一种常见养殖疾病,影响牛只健康并造成养殖经济损失。主要成因包括病原微生物、营养不均衡、饲养管理问题和环境因素。治疗措施涉及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补液支持,可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预防更为关键,通过优化饲养管理、免疫接种和改善环境,可减少腹泻发生率。科学管理与及时治疗相结合,能有效控制疾病蔓延,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龙.犊牛腹泻的原因与综合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23,39(07):109-111.

[2]张顺进,杨雪瑶,丁晓婷,等.固原黄牛养殖现状及常见病症分析和处理措施[J].中国牛业科学,2020,46(06):95-97.

[3]张顺进,杨雪瑶,丁晓婷,等.固原黄牛养殖现状及常见病症分析和处理措施[J].中国牛业科学,2020,46(0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