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张振
山东英才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9 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上说:“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1]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 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高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的使命。当前,学界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学、文化学领域,而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基于对黄河文化内涵的分析,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探索其融入路径。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长达三千多年。 从 11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文明蓝田人、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标志,展现了黄河流域先民的农耕文明与艺术创造力;龙山文化的黑陶工艺与城址建筑,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夏商周三代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建立政权,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记载了早期音乐文化的雏形,如《周礼》中“ 六代乐舞” 的记载,印证了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与礼仪制度的深度融合。历经秦汉、隋唐至宋元,黄河文化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历经数千年的沉淀。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斗争和融合中、社会的变迁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古老的农业文明、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等,这些都为黄河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对于黄河文化的概念, 学者多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讲。 广义上来看,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2]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为三个维度:
1.“ 天人合一” 的精神内涵。黄河这条母亲河带给历代先民丰富的生活资源,但也带来了水患。在治理黄河水患中形成“ 疏川导滞” 的生态理念。大禹治水的经典故事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智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大禹治水的经典故事,便是“ 疏川导滞” 生态理念的光辉典范,也是“ 天人合一” 智慧在黄河治理中的生动诠释。相传在远古时期,黄河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舜帝任命大禹负责治理水患。大禹没有选择沿用父亲鲧“ 堵” 的老方法,而是实地勘探,仔细观察黄河的地形地貌和水流规律。他发现黄河水患的主要原因是水流不畅,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河道的堵塞,形成洪水的泛滥。于是,大禹因地制宜,制定了“ 疏川导滞” 的治水策略。他带领百姓开凿河道、疏通淤塞,让黄河水能够顺畅地流淌;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引导水流走向;同时,还注重保护沿岸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在大禹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治理了黄河水患,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哲理。大禹没有试图强行改变黄河的自然流向,而是尊重黄河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治理水患。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正是“ 天人合一” 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2.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涵。黄河频繁的水患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敢抗争、创新的精神。如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汉代王景治河、修郑国渠、建都江堰等,体现了先民们不断创新、改造自然的勇气。
3.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黄河流域是“ 丝绸之路” 关键枢纽。“ 丝绸之路” 以西安、洛阳为起点,从这些黄河流域的起点出发,向西延伸,承担着物资转运、文化交流等重要的功能。历史上多次成为民族融合的舞台,西域音乐(如龟兹乐)与中原音乐的融合,催生了唐代“ 燕乐” 的繁荣,形成“ 多元一体” 的文化格局。
“ 黄河” 像一种图腾、文化象征、甚至是一种精神力量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也非常丰富,流经的内一寸土地、不同的省份、地区、民族,都养育着华夏儿女。它们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格局。
(三)黄河文化的艺术价值
在音乐方面,黄河流域诞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如:陕北民歌、河南豫剧、山东吕剧等,这些音乐以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风俗习惯。其艺术价值主要有一下几点分类:1.民间音乐的多样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3]中就撰录 1108 手民歌,分为号子、小调、套曲等七大类。河南卷中有巩县黄河搭篷号、巩县黄河拉纤号等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歌。
2.地域文化标识:河南“ 豫剧” 、陕西“ 华阴老腔”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域文化标识。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特色与风情,并在当今被不断创新与融合,如 2016 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与老腔一人一起共同表演了《华阴老腔一声喊》,将华阴老腔的豪放与摇滚音乐的激情结合在一起,这让华阴老腔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增加现代舞台感染力,让更多年轻观众受到了传统音乐的震撼,感受到黄河流域音乐的魅力与精神,并喜爱上这一以古老的艺术,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3.情感表达与精神象征:黄河流域的音乐普遍以直白的歌词、高亢的旋律表达出强烈的情感。传递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的抗争。《黄河大合唱》是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为灵感创作的,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 保卫黄河” 的激昂呐喊,深入听众的内心。在抗战时期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至今都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例如陕北民族《山丹丹花开红红艳艳》中高亢热情的曲调,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
三、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当今各大高校,设有音乐专业的比例逐年递增,学习音乐专业、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也越来越多。音乐创作来自作曲,高校设有作曲专业的比例相对较少,并且作曲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还是以西方音乐理论及西方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为主,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相对薄弱。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技能训练为主,虽然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存在不足。
以山东艺术学院本科作曲课程设置为例,相关专业课程有应用和声、应用作曲、计算机音乐、管弦乐配器、作曲、音乐美学、音乐史,这些系统的课程都是西方音乐理论。而与中国音乐相关的课程只有两门——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和中国音乐史。以云南艺术学院作曲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相关专业课有作曲、调式扩张的和声手法、复调音乐,相关中国音乐的课程仅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诸子论音乐等少量几门。以上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中国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可见作曲本科、研究生所学的作曲技法和理论中能够学到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比较少。而像传统戏剧、传统乐器能够系统学习的渠道很少,只有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专门门类的院校有专门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这一专业方向,专门创作京剧、昆曲等大门类传统戏曲,而对地方戏的创作和学习鲜有涉及。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音乐没像西方如此完整的理论体系,但通过西方音乐理论的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运用到民族音乐发展上来,是每个教师、学生需要继续努力思考、努力奋斗的。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高校音乐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及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发挥。
四、黄河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
黄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可以通过黄河音乐文化的学习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黄河文化的元素和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灵感。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 教技能、传知识” 的任务,更肩负“ 育文化、树自信” 的使命。通过学习黄河文化相关音乐作品,学生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如信天游中“ 苦中作乐” 的生活态度、豫剧“ 刚柔并济” 的地域性格,进而感知黄河文化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强化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与学生兴趣的可行性分析
在教学资源方面,黄河文化丰富的音乐舞蹈素材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民间音乐作品、舞蹈动作等。许多高校通过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能够胜任黄河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从学生兴趣来看,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与民族音乐的推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为黄河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五、黄河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一)课程设置的融入
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黄河文化音乐课程,将黄河文化音乐资源按“ 类型” “ 地域” 的不同拆解为不同模块,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在《中国音乐史》中增设“ 黄河流域音乐发展史” 模块,讲解从先秦《诗经》中的黄河题材诗歌到现代《黄河大合唱》的演变;在《中国民族器乐》中设置“ 黄河流域器乐专题” ,介绍山东鼓吹乐、陕西碗碗腔等器乐形式;在声乐课程中按地域划分“ 陕北信天游” “ 山西山曲” “ 河南民歌” 等专项单元,系统讲解各地区音乐的风格特点与演唱技巧。如根据不同地区设置特色课程,陕西地区的高校设置“ 秦腔” 特色课,山西地区的高校设置“ 晋剧” 特色课,河南地区设置“ 豫剧” 特色课,山东地区设置“ 吕剧” 特色课等。黄河沿线 8 省(区)拥有 32 个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高校可建立“ 陕北民歌传承基地” “ 山东鼓吹乐工作坊”等实践平台。在现有课程中,如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中增加黄河文化相关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融入
在教学内容上,引入黄河流域的经典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将黄河文化中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创作、表演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传承黄河文化。
从创作背景来看,《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黄河两岸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作曲家冼星海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以黄河为背景,创作了这部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伟大作品。通过详细讲解这一创作背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明白音乐不仅仅是悦耳的旋律,更是时代的呐喊、历史的见证。
在音乐特色方面,《黄河大合唱》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采用了大型合唱、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互交织、相得益彰,营造出宏大壮观的音响效果。例如,在《黄河颂》中,男高音独唱以雄浑豪迈的嗓音,赞美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而在《保卫黄河》中,轮唱的形式则生动地表现了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壮丽场景,使音乐充满了战斗力和感染力。此外,作品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素材,如陕西民歌的旋律特点,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通过对这些音乐特色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了解不同音乐形式和元素在表达情感和主题方面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像黄河一样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 Ξ(≡) 教学方法的创新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模拟黄河流域民间音乐表演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关于黄河文化音乐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 校园与田野”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前往黄河流域开展实地调研,如赴陕北榆林学习信天游、到山西吕梁调研晋剧、去山东菏泽接触鼓吹乐,让学生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原生态音乐技艺;调研结束后,指导学生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如创作以黄河民俗为主题的钢琴曲、改编传统民歌为合唱作品,实现“ 从学习到创新” 的转化。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文化传承能力
与黄河文化研究机构、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黄河文化音乐传承” 培训,内容包括黄河文化历史、流域音乐地域差异、非遗传承现状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工作坊,指导教师掌握原生态音乐技法(如信天游的“ 滑音” 技巧、鼓吹乐的“ 咔戏” 技法),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六、结论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探索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方法,为黄河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