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群众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
张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贵州省铜仁市 555200
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群众文化在乡村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突显。群众文化活动能促进村民对村庄认同感及归属感的增强,推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搭建工作,带动公共空间治理迈向高效水平。部分乡村的文化资源未实现充分运用,治理机制有漏洞隐患,文化发展跟经济发展尚未达成有效融合。打造村民自主治理的文化模式、挖掘乡村潜在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活动呈现形式、构建长效激励体系,对增进乡村治理效能有成效,实现乡村社会的持久进步。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一、引言
乡村振兴不单单是经济增长,更是文化的盘活,文化可充任乡村治理的精神凝聚纽带,可增强村民的认同感、提升乡村社会的内聚力[1]。在实际推进实施阶段,某些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与治理彼此脱节,群众参与的热度欠佳,文化资源未成功实现向治理资源的切实转化,本文准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怎样凭借群众文化促进乡村治理,从而促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定目标。
二、群众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现实价值
(一)增强乡村认同感与归属感
文化作为关键纽带促进乡村情感凝聚,诸如庙会、节庆、文艺演出的乡土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村民在文化层面的认同,还带动了邻里之间的交流,推动乡村形成团结格局,就像印江县紫薇镇团龙村开展了“幸福土家过赶年”活动,村民采用写春联、打糍粑、举行长桌宴、呈现歌舞表演等传统习俗方式,共同依托传统习俗欢庆节日,活动达成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成效,增强了村民内心对乡村的认同归属感,也提高了村规民约执行力与乡村整体的凝聚力。
(二)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
乡村治理参与渠道借由群众文化活动被拓展,例如村民议事会、文化鉴赏沙龙、乡贤经验讲座等,使村民于轻松氛围里投身公共事务,提升协商民主成效,印江县借助举办“梵净西游记·印江有好戏——乡当好耍”村戏擂台赛,将文化活动与治理路径相结合,引导村民自发组队参与赛事,再结合投票评选活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意识,村戏不只是充当文化交流的载体,亦成为公共事务讨论的平台,助力乡村治理民主化进程。
(三)助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需村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可赋予其有效动力。例如,在印江县“村戏”擂台赛、广场舞等文娱活动期间,村民自发制定场地管理规则,减少邻里矛盾,提升公共空间利用效率。
三、当前群众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形式单一
大批乡村文化建设依旧采用传统的单向宣传模式,缺少创新及互动动力,文化设施皆已完工。然而内容呈现明显的同质化,难以充分引导村民主动投入,引起资源搁置与浪费,利用的效益欠佳[2]。例如印江县部分乡镇文化站因管理机制不完善、活动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振兴和治理赋能的作用,导致文化设施闲置,影响乡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群众文化治理机制缺乏
现今群众文化支撑乡村治理的机制尚未完备,文化建设往往由基层干部主导开展,欠缺稳定且可长期延续的组织样式,造成文化治理体系长效性欠佳。部分乡村文化活动只剩形式躯架,村民参与有关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欠佳,主动性未得到充分调动,文化治理不易凝聚起合作之力,减损了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支撑效力。
(三)乡村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未有效结合
乡村存在海量文化资源,然而开发利用活动存有缺陷,未能充分转换为拉动乡村经济进步的内在动力。部分乡村虽有丰富非遗资源,如印江县朗溪镇“荥家湾窑罐”2014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兴旺村蔡伦古法造纸、印江印染工艺等,但文创转化和市场化不足,仍停留在展示层面,缺少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难以形成持续的经济拉动力。
四、群众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
实现群众文化深度嵌入乡村治理的功效,应塑造自治共治文化治理的新形态、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途径,而且搭建长效激励架构,以引导乡村社会实现可持续进步局面。
(一)构建村民自治的文化治理模式
依靠村民自治模式,统筹汇聚乡贤、民间艺人等文化资源,落实“村民+乡贤+文化能人”协同治理模式,促进乡村文化治理实现专业化、系统化格局,依托文化理事团体,拉动村民共同参与文化事务的策划跟决策,增进文化治理的民主水平,把文化活动载入村规民约,触发村民的主人翁主体自觉,促进乡村治理迈向更高的自主高效阶段。
(二)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乡村文化资源体现出高丰富特质,只是开发利用未达合理的界限,依靠乡村旅游,创建特色文化招牌,恰似借助传统民俗节庆塑造文化IP,让文化成为支撑乡村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引领村民组建“文化合作社”,促使非遗技艺、民俗文化跟文创、乡村旅游有效契合,驱动文化进入产业化阶段,提高文化治理的可持续后劲力。
(三)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高村民参与度
实行文化活动创新是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的要点,采用短视频、直播这类新媒体平台,扩充文化传播路径,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范围,实行体验及沉浸式活动,诸如文化夜市、乡村音乐节等活动样式,创建村民与游客共有的文化交互空间,催生乡村文化活力,同时引领外部资源汇入。
(四)建立长效文化激励机制,提升文化治理可持续性
建立“文化公益积分”体系,把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划归积分领域,并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的形式开展,提升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赢得企业及社会组织给予的支持,恰似构建文化发展基金似的,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助力、村民自治的文化振兴模式确立,让文化充当乡村治理的内部驱动力。
五、结语
群众文化是引领乡村治理的关键路径,其价值不只是在于使村民精神世界得到充实,还体现为推动乡村社会走向自治与和谐,只有借助文化带动,让村民着实成为治理的核心主体,才能搭建起具有可持续性的乡村治理体系,必须进一步查找多元的文化治理模式,让文化振兴切实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枫.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核农学报,2022,36(11):2324.
[2]李彬,张振.在乡村振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2022,(06):123-125.
作者简介;张薇,女,1990年9月,贵州省印江县,土家族,本科,现群众文化中级职称,群众文化